第54章 糖尿病保健器材的運用(1 / 1)

近年來,國內外對糖尿病的針灸研究從臨床實踐到基礎研究進展迅速。大量的研究資料表明,針灸對2 型糖尿病及其並發症的療效具有客觀性和科學性,針灸對血糖濃度的影響表現為雙向調節功效,對全身有整體調節作用;由於針灸有通經活絡、活血化淤的作用,能改善血液的濃粘凝聚狀態;在治療糖尿病神經病變及血管病變方麵,如腦梗塞、心絞痛、肢體疼痛、下肢閉塞性血管病變、皮膚病癢、植物神經功能紊亂等病變亦具有重要的實用價值,早期治療效果更為顯著。即使對於必須服用降糖藥物的患者,配合針灸也可以加強其協同作用,減少藥物用量,並改善全身狀況。針灸可作為糖尿病的基本療法之一,普遍應用於糖尿病的早期防治及其並發症的預防和治療。

取穴 大椎、足三裏、太溪、胰俞、肺俞、脾俞、胃俞、膈俞、腎俞。

配穴 上消加魚際;中消加中脘;下消加關元、氣海。

操作方法 將上穴分為3~4 組,每日選1 組,每穴用艾絨隔薑灸5~10 灶,或用實按灸,懸灸亦可,以皮膚紅潤為灸法

度,切忌灼傷皮膚引起感染。

灸法的注意事項 灸時易合並皮膚感染,所以各種灸法切忌火力太重,均以皮膚紅潤為度,嚴防灼傷皮膚導致感染。可采用各種針灸綜合療法或針灸中藥合治,並配合飲食控製,對治療前已服用降糖藥或注射胰島素者,仍應按原量服用,待病情改善後,再逐漸減量以至停用。

耳針的保健方法

取穴 胰、內分泌、肺、胃、腎、膀胱、三焦、渴點、饑點。

操作方法 每次選3~4 穴,常規消毒後針刺,中等或輕刺激,留針15~30 分鍾,隔日1次。

耳穴壓丸法 耳郭局部消毒,將王不留行子或塑料珠黏附於適宜的膠布中央,再貼敷於耳穴上,給予適當按壓耳郭,有發熱、脹痛感。一般每次貼壓一側耳穴,兩耳交替,也可兩耳同時貼壓。患者於貼壓期間自行按壓數次,每次每穴l~2 分鍾。每次留丸3~5天,7次為1 療程。

體針的運用方法

取穴 足三裏、三陰交、胰俞、脾俞、膈俞、腎俞。

上消多飲、煩渴口幹,加肺俞、少商、金津、玉液、承漿、意合、陽池,可清熱保津;中消多食易饑、便結,加中脘、胃俞、大橫、腹結、內庭、豐隆,清胃瀉火;下消陰虛為主,見多尿、腰痛、耳鳴、心煩、潮熱盜汗,加關元、太溪、然穀、照海、複溜、太衝,滋腎陰;下消腎氣虛為主,見神倦乏力、少氣懶言、腹瀉頭漲、肢體困重,加胃俞、天樞、氣海、陰陵泉,健脾利濕。

操作方法 背俞穴針向棘突,進針l~2 寸。依據病情把穴位分成兩組交替運用,補瀉兼施,以針刺得氣為主,留針15~30分鍾,間歇行針,每日或隔日1 次,12 次1 療程,每療程間隔3~5 天。

電針療法

取穴 足三裏、三陰交、胰俞、肺俞、脾俞、腎俞

操作方法 每次選2~3 穴,針刺得氣後接電針儀,電流強度以患者耐受為度,通電15分鍾;隔日1次。

皮膚針的操作方法

取穴 胸6~12 夾脊,腰1~5夾脊

操作方法 每次用皮膚針輕或中度叩刺5~10 分鍾,隔日1 次,10次為1療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