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谘詢
作者:楊益萍
“憶苦飯”瑣憶
報載,國外有的學校設立“憶苦飯”,讓孩子們感受“父輩的艱辛”,由此引起我的關於“憶苦飯”的一點回憶。今天的年輕人,對於“憶苦飯”已經感到陌生了。然而當年,作為一種教育方式,它曾在中國大地流行一時。更令人難忘的是,由於那個特殊年代的影響,“憶苦飯”中夾雜了形式主義乃至扭曲人性的東西。今天說來,真令人有隔世之感。
一位退伍軍人,曾述說當年打靶前吃的一頓“憶苦飯”。那是參軍後第一次實彈射擊,部隊出發前,吃了一頓“憶苦飯”。指導員在飯前動員說,吃這頓飯的意義,是讓戰士們重溫萬惡的舊社會,做到滿懷階級仇,不忘血淚恨。那頓早餐,好像是糙米加薯葉熬成的稀粥,未放鹽,淡而無味,教人喝不了多少就把碗撂下了。到靶場不久,肚子裏已是空空蕩蕩。新兵打靶,程序本來就複雜,一個個小組輪下來,待進入陣地,已臨近正午。此時,壓上子彈端起槍,一陣緊張,靶心變得模糊了,結果可想而知。後來聽說,那天許多人打靶成績不好,私下裏都抱怨說,是因為早晨那頓飯沒吃飽。
第二頓“憶苦飯”則更荒唐,我是聽一位友人述說的。那是豫中平原的一個鄉村,一天,全村的地主富農突然接到通知,按人頭,每人交五元錢,搞一次聚餐。那是大講階級鬥爭的年代啊,地富聚餐,是何等稀罕之事。全村的地主富農及其家眷,個個心懷狐疑,戰戰兢兢地來到指定地點。隻見屋外場院裏聚著許多人,空地上臨時支起了鍋灶,鍋裏煮著黑乎乎的糠萊糊糊,屋裏呢,卻擺了兩桌筵席,桌上,雞鴨魚肉和美酒俱全,正騰騰地散發香氣。天色漸黑,隨著一聲令下,聚餐開始。屋外的人,每人捧起了一碗糠菜糊糊,而被“請”進屋裏的地富分子,則一個個哭喪著臉,麵對滿桌佳肴,沒人敢動一下筷子。忽然,一個聲音高喊起來:“貧下中農同誌們,請看哪,我們吃糠咽萊,地主老財卻在那裏花天酒地,萬惡的舊社會,就是這樣的,我們能讓它卷土重來嗎?”頃刻間,在一片“牢記階級苦,不忘血淚仇”的聲浪中,一群人衝進屋裏,掀翻了餐桌。
這都是發生在那個特殊年代的故事。由於形式主義盛行,乃至扭曲人性,導致事與願違的結果,甚至演出了可悲的鬧劇。
其實,懷舊,作為一種心理現象和社會現象,是自然存在的。偶爾吃頓“憶苦飯”,也未嚐不可。每當逢年過節,老人總要絮絮叨叨地回憶當年貧困歲月。這中間,既有發自內心的真情感慨,也包含教育後人的良苦用心。作為艱辛歲月的過來人,想讓後人體會一點生活的辛酸苦辣,懂得生活的不易,養成節儉的習慣,保持進取的狀態,這並沒有錯。問題是,那種形式主義盛行乃至扭曲人性的時代錯誤,遠離了事物的初衷,不僅荒謬,而且可怕,其中的深刻教訓,是我們這代人總也忘不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