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唐 第三篇至親至疏夫妻——李冶(713年-784年)(1 / 2)

成女冠:銀燈空照不眠時

李冶六歲那年,父親指薔薇命她作詩,她隨即詠出“經時未架卻,心緒亂縱橫”。

“架卻”諧音“嫁卻”,該句意指懷春女子因未及時出嫁而心亂如麻。其父不悅,“此女聰黠非常,恐為失行婦人”,於是在李冶十一歲時,送入深山剡中玉真觀做女道士,並改名李季蘭,盼她潛修婦德。

當時,唐朝統治者篤信道教,使其成為國教。遠在漢朝時,張道陵篡用《道德經》作者老子之名,創立“五鬥米教”、“太平教”等,從而興起以符籙禁咒之法行世的道教。道教因宣揚長生不老之術和驅災免禍之法,因而廣為大眾信奉。於是男女道士都寬袍黃冠,出入豪富人家或浪跡江河湖海,為人談玄說道、驅鬼鎮邪,成了一種神秘而無拘的特殊人物。到唐代,因唐皇室姓李,與老子李耳同姓,為了說明自家皇朝是順應天時、替天行道的,唐皇朝尊奉老子為太上玄元皇帝,自己則是他的後人。既然道教成了國教,那麼勢必使百姓趨之若鶩,後妃公主進入道觀修行者比比皆是,名門閨媛也多爭相出家作女道士,因女道士都頭戴黃緞道冠,故又稱為“女冠”。唐朝本有禁止僧道為婚的法規性文件,然而,受唐代開放之風影響,道觀也非清靜之地,許多才貌出眾的女冠,雖以修行為名,但在道觀中自由交際,成為“交際花”,李季蘭就屬這一類。

季蘭“美姿容,神情瀟灑,專心翰墨,精彈琴,尤工詩”。她雖出家為道,但又與當時名士多有往來,陸羽、皎然、劉長卿等都和她有過密切交往。季蘭常與名士們吟詩作賦互訴衷腸,如《感興》:

朝雲暮雨鎮相隨,去雁來人有返期。

玉枕隻知長下淚,銀燈空照不眠時。

仰看明月翻含意,俯眄流波欲寄詞。

卻憶初聞鳳樓曲,教人寂寞複相思。

雁有歸來期,人有離別時。最後一句像在說:人生識曲寂寞始。

寂寞的道觀,鎖住了少女的芬芳年華。李季蘭豔麗非凡,熱情如火,卻被種種清規戒律壓抑著,春情隻能在心底激蕩、煎熬。

情竇開:明月有光人有情

一個春日的午後,李季蘭偷偷溜到觀前不遠的剡溪中蕩舟漫遊。

蕩到溪邊時,恰遇一位青年,他布衣芒鞋,神清氣朗,不像一般的鄉野村夫。青年要求登船,季蘭讓他上來,交談中方知,他是隱居在此的名士朱放。

兩人言談投緣,一同談詩論文,臨流高歌,登山攬勝。臨別時,朱放寫詩相贈:

古岸新花開一枝,岸傍花下有分離。

莫將羅袖拂花落,便是行人腸斷時。

美人轉身而去,羅袖拂花而落,心也跟著花瓣碎了一地。

季蘭柔情觸動,約好再會的時間。從此,兩人不時在剡溪邊約會,相伴遊山玩水,飲酒賦詩。有時朱放以遊客身份前往玉真觀,暗中探望季蘭,在季蘭雲房中品茗清談,撫琴相訴,自然也少不了男歡女愛,海誓山盟。

怎奈沒過多久,朱放就要去江西做官,而跟著他去江西的是他的夫人。兩人揮淚而別,季蘭作《明月夜留別》:

離人無語月無聲,明月有光人有情。

別後相思人似月,雲間水上到層城。

思念如月光,穿過雲間,飛過水麵,流連於心上人所在的城市。

接著,她寄去不少幽怨纏綿的詩句,如“相思無曉夕,相望經年月”。然而,朱放忙於官場事務,無暇看望昔日情人。

人道海水深,不抵相思半。

海水尚有涯,相思渺無畔。

攜琴上高樓,樓虛月華滿。

彈著相思曲,弦腸一時斷。

這首《相思怨》越彈越急,最後鏗鏘一聲,重重相思怨撥斷了琴弦。

年與時馳,意與日去。到了《春閨怨》裏,相思化成幾株桃紅,默默立在井欄外,怨恨也隨著承認被拋棄,冷淡得無聲無息:

百尺井欄上,數株桃已紅。

念君遼海北,拋妾宋家東。

遇知音:偶然成一醉

那天,天氣薄陰,秋風送涼。

季蘭獨坐雲房,忽聽門外有客來訪,開門一看,是位相貌清秀的青年男子。季蘭請客落座,先是客套一番,繼而敘談各自生活。

男子名陸羽,三歲時被棄置竟陵(今湖北天門市)龍蓋寺附近。當天早晨,龍蓋寺主持智積禪師聽得寺外頻傳大雁叫聲,循聲而去,見河岸上有三隻大雁圍著一個嬰孩,大雁在用羽毛為他保暖。智積禪師忙把他抱回去。

在龍蓋寺,陸羽學會識字烹茶,但他不願削發為僧。十二歲時,他逃出龍蓋寺,到戲班學演戲。他雖其貌不揚,又有些口吃,但卻幽默機智,演醜角很成功,還編寫了三卷笑話《謔談》。後來,他還寫了《茶經》,並被譽為茶聖。陸羽的《六羨歌》最能展現他的風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