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被認為是香妃葬地的,起碼有三處,即新疆的喀什、北京陶然亭北和遵化清東陵。
新疆的香妃墓位於喀什市東北郊區的浩罕村,占地30畝,是香妃的外祖父阿帕·霍加為自己的父親阿吉·穆罕默德·優素福·霍加修建的,始建於明崇禎十三年即1640年。後來阿帕·霍加及其後人也陸續葬在了這座墓葬群內,成為了一座家族墓葬群。300多年來,經過不斷地修繕、擴建才形成了今天的規模,共葬阿帕·霍加五代72人,現有墓堆58個。以前此墓稱“海孜來特麻紮爾”,譯為“尊者之墓”。也有人稱為“阿帕克和卓紮爾”的,簡稱為和卓墓,直到現在還有人這樣稱呼。此墓群最初並無“香妃墓”之稱,後來才傳說香妃也葬在裏邊,但連守墓人也不知哪座墓堆是香妃的。再到後來,不僅“香妃墓”叫得越來越多,越來越響亮,而且還明確了哪座墓堆是香妃的。更有甚者,有人將據說是當年運送香妃遺體的廢舊馱轎也擺了出來,以證實香妃確實葬在那裏。此墓建於1640年,而香妃之名正式出現於民國初年,況此墓又為家族合葬墓,而且迄今為止也沒見到香妃葬入此墓的明確的文字記載,故稱之為“香妃墓”應是後人附會之說。擺出的那副馱轎確是運送屍體用的,但怎麼就能認定一定是運送香妃遺體的馱轎?據有關文獻記載,此轎乃是鹹豐六年即1856年運送一個死在北京的男子屍體時用的,從時間和性別上都與香妃毫無關係,根本就不能成為香妃葬入此墓的證據。根據中國民間習俗,已出嫁的女子死後,都要葬入婆家的墳地,而不歸葬娘家祖塋。香妃既已成為大清皇帝的妃子,死後能歸葬新疆娘家祖墳嗎?大清皇帝的妃嬪死後都葬入皇家陵園,陪伴在自己的夫君身旁,還從來沒有發現過皇妃死後歸葬娘家祖墳的例子。因此說,香妃不可能葬入新疆喀什的“香妃墓”。之所以冠以“香妃”之名,無非想借助香妃的名望來提高此墓的知名度罷了。至於北京陶然亭北叢蘆亂葦中的土堆,當地老人稱之為“香塚”,有人說是香妃的墳。此塚旁立有一碑,上麵鐫刻著“浩浩愁,茫茫劫。短歌終,明月缺。鬱鬱佳城,中有碧血。碧亦有時盡,血亦有時滅。一縷香魂無斷絕,是耶非耶?化為蝴蝶。”從碑文來看,葬於此處之人確為一女子,生前似乎發生過曲折離奇的情感故事,但其中未提香妃一個字,而且,大清皇妃死後豈能葬在荒草堆中?故此說也不可信。遵化境內的清東陵是清王朝在關內開辟的規模宏大的皇家陵園,乾隆帝的裕陵就建在那裏,其妃園寢建在裕陵旁邊。這座妃園寢始建於乾隆十二年即1747年,位於裕陵西,坐北朝南。其建築布局及規製為園寢最前麵有一道馬槽溝,正中建一孔拱橋一座,東側建三孔平橋一座。往北是東西廂房各5間,單簷硬山頂。東西值班房各3間,單簷卷棚頂。宮門一座,麵闊3間,單簷歇山頂。前院內東側燎爐一座。東西配殿各5間,單簷歇山頂。院內正中享殿一座,麵闊5間,單簷歇山頂。享殿兩側各建園寢門一座。後院前部正中建方城、明樓。方城後為寶城、寶頂。在寶城兩側各建小寶頂一座。在寶城後有4排寶頂,計32座。整個園寢共建大小寶頂35座,葬人36位。其中香妃的寶頂建在大寶頂後第一排東端第一位。整座園寢除廂房和值班房為布筒瓦外,其他建築及牆頂均覆以綠色琉璃瓦。這座園寢規製之高,建築之完備,在清代妃園寢中僅次於景陵皇貴妃園寢,位居第二。其葬人之多,在清代妃園寢中也數第二。香妃即乾隆帝的容妃,葬在這座園寢,《大清會典》及其他官書、《昌瑞山萬年統誌》、《陵寢易知》等書不僅有明確的文字記載,而且還繪有葬位圖。清宮檔案中還有關於容妃遺物、送葬人員等方麵的資料。1979年10月,清東陵文物保管所對容妃地宮進行了清理,不僅找到了遺骨,而且還出土了許多有價值的文物,發現了一些文字。這一切都無可辯駁地證實了香妃就葬在這座妃園寢內。
這座容妃墓是1979年10月被發掘,地宮有兩個券堂組成,均為拱券石結構。在金券的寶床上,停放一紅漆棺木,棺幫為盜墓人砍開一大洞,棺中已空,棺頭正中有數行回文文字,意為“以真主名義”棺木西側有一頭骨,西北角又有一根八十五厘米長的花白發辮、青緞襯帽、包頭青紗等,還有一些龍袍殘片和幾件織物,織物上織有“江南織造臣成善”、“蘇州織造臣四德”等字樣,墓中還存有如意、荷包、珍珠、寶石、貓眼石、鑽石等。棺頭文字表明墓主為伊斯蘭教信徒,龍袍和貓眼石等證明其身份為妃子,由花白發辮推斷死者為五十五歲左右,織物上“四德”、“成善”皆為乾隆五十三年的織造官,可見這才是真正的容妃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