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恨歌》的這一頭是千年前的楊家小女。因了她,李唐天下多了幾分情味,長安古城也多了些引人回望的景色,與李隆基的情事被溢美成千古絕唱。不管曆史經過怎樣地雨打苔侵,她始終鮮活生動。
而《長恨歌》的那一頭則在曆史厚卷裏,以一顆煙火人間平常心,去傾聽宮牆柳下她真實的內心。雖然正史、野史和天下文墨都說她得盡三千寵幸,“一朝選在君王側”便“春寒賜浴華清池”、“三千寵愛在一身”、“金屋妝成嬌侍夜,玉樓宴罷醉和春。姊妹弟兄皆列土……”尤其,寫到她被逼赴死後,李隆基是如何地“行宮見月傷心色,夜雨聞鈴腸斷聲”。在世人看來,她生而為人,是值得的,不僅得了天子的心,還落了個青史留名,可謂名利、愛情、大權,盡收在纖纖素手之中。這樣的顯赫,千年來讓天下女人仰望。但在這些駁雜光怪背後,正有真相一點點地露出。貴妃的滴滴清淚在默默道出她的無奈和悲痛。
十歲時父親病故,寄人籬下的日子在遇到李隆基兒子李瑁之後,才春風回暖。她欣喜地嫁了,嫁給心愛的人,琴瑟和鳴。然而老公爹李隆基好色,悖棄倫常,將27歲的她據為己有。從那些溢美這段曆史的詩文裏,讀出的隻是君王怎樣貪戀她的美色,取悅於她的記載,卻鮮見她對君王的綿綿情意。看來,她是“被愛情”了。貴妃的鳳冠難掩那一腔幽怨,那些用妙筆書寫這段曠世戀情的文人墨客,又哪裏懂得她心裏的疼痛與孤寂?她的幸福是世人想像中的幸福,是被人提亮了顏色的被幸福。這個弱女子多麼羨慕多麼希望自己如布衣荊釵的民間女子,與相愛的人一起,享受春種秋收、布衣素食、兒女繞膝的小日子。當曆史開拔到馬嵬坡這一段,楊玉環被“愛”她的李隆基賜了一段白綾,至此,曾經隱於溫情背後的真相終於清晰了。剝去文字瓦礫上的差誤,抹去虛浮的高貴色彩,這一場千古絕唱生死戀,不過是一個美麗女子被豪奪被瀆玩被幸福被愛情最終被吞噬的淒涼際遇!所以,褒姒的愁眉不展,所以貂蟬化作清風而去,所以西施沉湖自殺,所以昭君每日裏彈撥不盡的全是幽怨與哀傷……
滄海逝東流,猶憶桃花三月,玉環正豆蔻,短笛白衣柔,誰料那岸柳係孤舟。劫後蓬島覓仙洲,魏紫姚黃錦繡綢,九分綽約十分情意,全在誓言一鈿收。紅塵漫漫路如蚯,天地枉悠悠,辜負幾多風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