誌在投秦,名非霸越(1 / 1)

範仲淹先祖是唐朝宰相範履冰,世居邠州。範仲淹高祖範隋,唐懿宗時渡江南下,任麗水縣丞,時逢中原兵亂,遂定居吳縣(今蘇州市)。五代時,範仲淹曾祖和祖父均仕吳越,父親範墉早年亦在吳越為官。北宋建國後,範墉追隨吳越王錢俶歸降大宋,任武寧軍節度掌書記。範仲淹就是在這樣的一個官宦家庭出生,時為宋太宗端拱二年(989年)。

宋仁宗一朝人才濟濟,歐陽修、韓琦、富弼、文彥博、梅堯臣、種世衡、包拯等,都是當時的良臣名將,司馬光、王安石、蘇軾這些響當當的人物也是在仁宗一朝走上仕途的。所以後來蘇軾讚道:“仁宗之世,號為多士,三世子孫,賴以為用。”

平常人家攢錢,書香門第攢書(“人遺子,金滿籯,我教子,唯一經”),而帝王之家,要“攢”人才,宋仁宗時“攢”下的人才家當,夠宋朝皇帝三代用的了。

在如此眾多的名臣之中,最受人稱讚的卻是這樣一位人物,他“在布衣為名士,在州縣為能吏,在邊境為名將,其材其量其忠,一身而備數器。……求之千百年間,蓋不一二見”。

這樣文武兼通、德才兼備、千百年間才出一個的人物是誰呢?他就是北宋名家範仲淹。

說起範仲淹,與之呼應的便是千古名篇《嶽陽樓記》。那句“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已是眾所周知的名言。範仲淹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他一生的作為,確實無愧於這兩句話。

範仲淹一生,堪稱楷模。比如他“斷齏劃粥”苦學不輟的故事。範仲淹四歲時隨繼父遷至長山,勵誌苦讀於醴泉寺。因家境貧寒,便用兩升小米煮粥。所謂“斷齏劃粥”,是說範仲淹少年苦讀時,每天煮一鍋粥吃。粥涼之後,會凝成一大塊。範仲淹就在粥上劃上兩刀,分成四塊,每頓飯就是兩塊粥伴著幾根鹹菜,這樣既省錢又省時間。

淳化元年(990年),父親範墉因病卒於任所,母親謝氏貧困無依,隻得抱著兩歲的範仲淹,改嫁淄州長山人朱文翰,範仲淹也改從其姓,取名朱說。

直到二十三歲時,偶然的一次口角,才讓他明白了自己的身世。範仲淹非常儉樸,但朱家的兄弟卻大吃大喝,花錢如流水。範仲淹看不過去,就以兄長的身份來勸止。結果這“豬兄豬弟們”白著眼說:“我自用朱氏錢,幹你鳥事?”範仲淹何等聰明,一聽就覺得話中有話,於是設法打聽,終於知道了事情的原委。

那是大中祥符四年(1011年),範仲淹得知家世,傷感不已,馬上收拾行裝,毅然辭別母親,離開朱家,獨自前往應天府求學,投師戚同文門下。

範仲淹刻苦攻讀,冬天讀書疲倦發困時,就用冷水洗臉,沒有東西吃時,就喝稀粥度日。一般人不能忍受的困苦生活,範仲淹卻從不叫苦。他心無旁騖,有一天,真宗皇帝禦駕親臨應天府,一時間人山人海,書院裏誰還在上課啊?大家都擠到街上去看皇帝了。結果範仲淹卻紋絲不動,還是看他的書。別人勸道:“得見真龍天子,這是百年難遇的機會,你怎麼就不去呢?”範仲淹微微一笑說:“以後見也不晚”。

果然,沒有擠著去看熱鬧的範仲淹,第二年就金榜高中,在賜予新科進士的禦宴上,大大方方地近距離見到了真宗皇帝。

那是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範仲淹以“朱說”之名,登蔡齊榜,中乙科第九十七名,由“寒儒”成為進士,被任為廣德軍司理參軍,掌管訟獄、案件事宜,官居九品。此時的範仲淹算得上功成名就,已有榮耀無限的朝廷俸祿,他從朱家接回了母親。

天禧元年(1017年),範仲淹以治獄廉平、剛正不阿,升為文林郎、任集慶軍節度推官,便歸宗複姓,恢複範仲淹之名。也有一種說法是,天聖六年(1028年),範仲淹服母喪後,才更過名來。

複姓歸宗的範仲淹有一聯,非常值得歎賞:“誌在投秦,入境遂稱張祿;名非霸越,乘舟乃效陶朱”。

這裏用了兩個典故,上聯是說戰國時的範睢,因逃難到秦國,改名為張祿,後來他成為秦國丞相,提出“遠交近攻”等謀略,為秦國統一天下打下了基礎。而“陶朱”指和西施泛舟五湖的範蠡。他助越王滅吳後,棄政從商,隱姓埋名,世稱“陶朱公”。這兩位都是曆史上更名換姓的人,而且都是響當當的大腕人物,還恰好都姓範,所以大家激賞不已,傳誦一時,目為奇文。飽讀詩書、博古通今的範仲淹把自己當“拖油瓶”這件大不光彩的事,引經據典這麼一說,化恥為榮,和史書中的大人物範睢、範蠡同列了。

天聖五年(1027年),範仲淹為母守喪,居應天府。

時晏殊為商丘應天府書院南京留守(治今商丘)、知應天府,聞範仲淹有才名,就邀請他到府學任職,執掌應天書院教席。範仲淹主持教務期間,勤勉督學、以身示教、創導時事政論,每當談論天下大事,輒奮不顧身、慷慨陳詞,當時士大夫矯正世風、嚴以律己、崇尚品德的節操,即由範仲淹倡導開始,書院學風亦為之煥然一新,範仲淹聲譽日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