羌管悠悠霜滿地(3 / 3)

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

範仲淹並非是那種刻板木訥、無情無趣的腐儒。他這兩首小詞,非有情人不能為之:

碧雲天,黃葉地。秋色連波,波上寒煙翠。山映斜陽天接水,芳草無情,更在斜陽外。

黯鄉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夢留人睡。明月樓高休獨倚,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

——範仲淹《蘇幕遮·懷舊》

紛紛墮葉飄香砌。夜寂靜、寒聲碎。真珠簾卷玉樓空,天淡銀河垂地。年年今夜,月華如練,長是人千裏。

愁腸已斷無由醉。酒未到、先成淚。殘燈明滅枕頭欹,諳盡孤眠滋味。都來此事,眉間心上,無計相回避。

——範仲淹《禦街行·秋日懷舊》

這兩首詞,婉約卻並不軟媚,透出澄淨清爽的情懷;纏綿卻並不低佪,有著高遠曠達的境界。不但在北宋當時軟紅輕翠的詞壇中別具一格,放在曆代詞人的佳作裏相較,也是難得一見的精品。仔細品味,這“碧雲天、黃葉地”,是何等寥廓清幽的景象?這“天淡銀河垂地”、“月華如練,長是人千裏”,又是何等空闊悠遠的情致?這樣的字句,和盛唐人的胸懷庶幾無異。同範公相比,柳永的詞多數是在床上打滾,晏殊也不過是“小園香徑”、“梨花院落”裏徘徊罷了!隻有等蘇軾寫出“有情風萬裏卷潮來”這樣的句子,才可一比。

而且,這兩首詞的格調並非是一味地狂洋奔放,像“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都來此事,眉間心上,無計相回避”這樣的句子,可謂情深之極,又何曾輸給那些鶯鶯燕燕、牽牽挽挽的清詞麗句?李清照的那句“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廣為後人傳誦,豈不知全是由範仲淹這一句中化出的。所以,我們決不能把範仲淹想象成一位迂腐騰騰、木像泥胎的人。

史上,人們給以範仲淹特別高的評價,“才其量其忠,非但為一代宗臣而已”。其實,範仲淹並沒有把自己看成完人,反而是喜歡袒露自己的真實性情。他也發過牢騷:“人世都無百歲。少癡騃、老成尪悴。隻有中間,些子少年,忍把浮名牽係。一品與千金,問白發、如何回避?”

宋人吳曾記載過這樣一件事:範仲淹任饒州知州時,官妓中有一位小歌妓小鬟,範仲淹頗為看中。後來範仲淹被調回京師,因小鬟年紀太小,不便攜行,就給他的朋友魏介寄了一首詩(《懷慶朔堂》),在詩中說道:“慶朔堂前花自栽,便移官去未曾開。年年長有別離恨,已托東風幹當來”。魏介心領神會,就把小鬟買來轉送範仲淹。

南宋姚寬還記載範仲淹曾以胭脂寄小鬟,並題詩“江南有美人,別後常相憶。何以慰相思,贈汝好顏色”。明人朱有燉據此改編為雜劇《甄月娥春風慶朔堂》,劇前引言亦詳述此事。從中,足以看出,他是一個性情中人。

舊時有“忠厚傳家久”之語,從範仲淹後代子孫的經曆看,確實如此。範仲淹的四個兒子都是仁義無雙的才士,次子範純仁官至宰相,仕途顯達,勝似乃父。範公家世綿澤,直到數百年之後。《樵書》中記載,有一位叫範希榮的,是範家後裔,乘舟時遇到強盜打劫,當強盜頭目聽說他是範公後代時,不但饒他性命,還勒令同夥不得妄取舟中一毫財物。

還有,明代一個叫範文從的官員觸怒了朱元璋,被下獄論死。然而,當朱元璋複審案卷,得知他是範仲淹的十二世孫後,就下旨饒他五次不死。並禦筆寫了“先天下之憂所憂,後天下之樂而樂”這一句,賜給範文叢。明代狂人李贄,一貫離經叛道,最恨道學偽善之輩,但對真正的仁人範仲淹卻由衷地佩服,他曾說:“範公何嚐死也?宋亡,範公終不亡耳!”

是的,範仲淹的精神是不會死的,“先天下之憂所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銘句,為世人樹立了景仰萬世的高標。最後,借北宋名臣韓琦之語來評價範公的一生:

高文奇謀,大忠偉節;充塞宇宙,照耀日月。前不愧於古人,後可師於來者。

陌上雲晴處,日暖葵花傾慕。取心向光輝,恰如範仲淹人品,香風動,影歸路,報得顏色舞。

蕙圃蘭亭如昨,範公高潔清影,超凡塵,自風流,範仲淹如菊,把酒東籬未久,金蕊獨迎枝瘦。傲骨泛流霞,三徑裏,香如舊,且共風盈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