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1 / 2)

第二章

想起周忱

周忱,字恂如,吉水人。明理財名臣,永樂進士。思維敏銳,

巨萬錢穀,屈指算就。宣德五年(1420),江南田賦問題嚴重,以

工部右侍郎巡撫江南各府,總督稅糧。深入民間調查積欠田賦成

因,革除多種積弊。創“平米法”,使豪強不能拖欠;頒鐵斛,使

糧長不能大斛入、小斛出。改革征糧辦法,整頓漕運和鹽課,疏

浚吳淞江,又設濟農倉防災,置贍鹽倉救灶戶。與況鍾一道,奏

請減輕蘇州等地的官田稅額。巡撫江南二十年,著有《雙崖集》。

其名,四百年來江蘇武進芙蓉一帶幾乎婦孺皆知。

據清代所修的《芙蓉鄉誌》記載及民間口傳,嘉靖年間,芙

蓉鎮一帶是“十萬八千芙蓉圩”(十萬八千畝芙蓉低窪田地),每

逢暴雨季節,便被淹成災,鬧得鄉民背井離鄉四處逃荒。周忱曾

親自觀測流經芙蓉窪地的大舜河上、下遊地形水情,帶領百姓給

芙蓉窪地四周加固圩堤,上修石臼湖口東壩,下疏通長江的黃泥

港,根治了芙蓉水患,使百姓不再受澇災之苦。在他過世後,諡

文襄公,芙蓉鄉民深感他的恩德,為紀念他,特地建了“文襄公

祠”,也俗稱“周文襄公廟”;所在村子還有一座小廟,和‘‘周文

襄公廟”合稱“雙廟”,便得名“雙廟村”,在公社化的年代稱為

雙廟大隊。三十多年前,為想寫周忱的故事,我曾去過芙蓉鄉雙

廟大隊釆風。

原文襄公祠內大廳正中立有周忱塑像。建祠時還立了一條規

矩:以後芙蓉圩若因失修再有水患,地方士紳有為修堤治水出錢

出糧出力作貢獻者,過世後鄉人也為他在周忱塑像兩側神壇上加

一塊牌位,並附記簡要事跡,也受永久紀念和敬仰。這就鼓舞後

人都學周忱為民造福建功立德,崇尚成風,效周忱立德者不斷。

自明代到解放後,祠內兩側神壇上先賢牌位已有百餘,周忱的崇

高精神得到了繼承和發揚,是真正的“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文

襄公祠一直存在,到20世紀60年代卻被拆毀,房屋當做大隊辦

公地,不能不說是一種道德建設的損失。

周忱巡撫江南,為百姓做了許多好事。《明史》中說:“民益

思忱不已,即生祠處處祀之”,可見江南各地為他建的祠有多處,

是念他政績卓著,為他樹碑立傳。“文革”時曾批判過樹碑立傳。

其實,樹碑立傳有該批的,也有不該批的,不能一概而論,必須

看具體情況:-是要看是否確有政績,且這政績是否被百姓公認

為善舉;二是要看這個碑由誰樹、傳由誰立。

升遷的台階、“電梯”甚至“直升機”……後者這樣的出發點,大

都急功近利,容易重形式而輕實際作用,容易浮誇,越搞欲望越

膨脹規模越大,隻重錦上添花,不願雪中送炭,就很難真正對百

姓有益;或者眼前看似有“益”,而日後要被證實對子孫有大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