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酣拔劍歎望洋
金州城古來便是名人薈萃之地,僅明清兩代,就出現過72位進士舉人,可謂遼南的一塊文化沃土.到了近代,遼南成了世界矚目的焦點,戰亂兵火,那些從封建土壤滋生出來的文人墨客也麵臨著自己的人生抉擇.或青史留名,或唾罵千古。從他們遺留下來的大量詩文當中,你會感到你在讀一部近代遼南的史書。時隔百年,你仍會感到心靈的震顫。因為這些詩作與我們大連地區近代史相通,讀來倍感親切。
我是金州這塊水土孕育的,喜歡金州的山水風情,喜歡這裏的人,這裏的文化。能讀到過世故人的詩,我覺得曆史問的距離消逝了。在百年前的金州,有一位名叫塗景濤的人。他曾任過奉天承德(今天的沈陽)的知縣,後任金州廳海防同知。據史書記載:中日甲午戰後,“三國幹涉還遼”,沙俄借機侵占了旅大地區。沙俄強迫清政府簽訂了《旅大租地條約》,朝廷派要員參加與沙俄的劃界談判。廣大人民群眾對喪權辱國的當局要員失去了信心,一致推舉塗景濤為劃界的代表。盡管塗景濤在談判桌上據理力爭,談判最終失敗。塗景濤在我戊戌仲夏寫下了《遊勝水寺》這首七言古風,表達了一位封建士大夫憂國優民的情懷.全詩優美而易懂,完全道出了詩人的複雜思緒。
“雲根高嶂疑無縫,偶被神斤辟奇洞。
洞天天半絕塵蹤,誰壓讚元起層棟。
傑閣聳出蒼鬆巔.上有幽僧伴鶴眠。
線路穿林轉深峭,盤空鑷翠尋飛仙。
學仙當結芳尊友,安得蓬菜太平酒。
盡傾東海入杯中,醉鄉直到無何有。
酒酣拔劍歎望洋,長鯨未斬心憂惶。
菩薩低眉不我顧,曾經閱曆千滄桑。
青山青青不改色,我欲住山猶不得。
題名聊誌遊山緣,石上長留數行墨。”
勝水寺,是聞名於世的“金州古八景”之一。借景抒懷,以詩詠誌,是古代文人題詩作賦的主題。詩的前半部分描繪了勝水寺的美景,“閣峻人隨山月上,鬆高鶴帶海雲歸”的勝水寺是大連婦孺皆知的名勝,詩人用了精致的詩句便將素有“南閣飛雲”之譽的勝水寺美景點化了出來。限於篇幅,筆者亦無需贅言.詩人的真正用意也並非抒發賞玩名勝的閑情逸致,麵對遭受帝國主義列強蹂蹦的祖國大好河山,詩人“盡傾東海入杯中”,詩人醉了,眼前一切美景盛情“無何有”。詩人發出了山衷的慨歎,“酒酣拔劍歎望洋,長鯨未斬心憂惶”。這兩句是全詩的精華。報效國家,拯救庶民,外患未除,詩人憂國優民之心在此得到充分的體現。領首低眉的“菩薩”根本不理會詩人此時此刻的心情,滄海桑田,閱盡人問春秋的“菩薩”經曆的太多太多。“我欲住山猶不得”,大約詩人也在那一瞬間產生過逃避現實的念頭,詩人用了“青山青青不改色”的詩句,表達了自己愛國家、愛人民誌不可移的高風亮節。古風後半部分,字字珠磯、淋漓盡致地將詩人一腔激憤的情感傾瀉出來。塗景濤的憂患,比起那些喪權辱國、貪贓枉法的賣國賊,形成了多麼鮮明的對照!即使在今天,讀起上一個世紀末的詩作,同樣有著積極的現實意義。每年農曆三月十六日勝水寺(觀音閣)的廟會,你有興趣遊山,仍可觀賞到殘留在石碑上的這位旅大地區曆史名人塗景濤的這首詩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