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不同尋常的少年(1)(1 / 3)

一、沉默的童年

1879年3月14日,居住在德國南部烏爾姆小鎮的海爾曼·愛因斯坦夫婦的第一個男孩降生了。為紀念自己的父親,海爾曼為這個有著猶太血統的小愛因斯坦起了個字頭為A的名字:阿爾伯特(AlbertEinstein)、沒有慶典儀式,隻有海爾曼高聲誦讀著席勒和海涅的詩歌,為新生命而祝福。

1880年,海爾曼舉家遷往慕尼黑。生活對這個小家庭來說充滿著溫馨。然而,這種溫馨卻無法衝淡海爾曼夫婦越來越沉重的心情,這不僅是因為海爾曼兄弟倆合辦的工廠每況愈下,而且更正要是由於阿爾伯特造成的。這孩子看起來似乎智力上有點問題,癡呆,低能,弱智!四五歲啦竟然還不太會說話,總是支支吾吾的說不利索,在嘰嘰喳喳的瑪雅麵前越發半天都擠不出幾個單詞。凡是認識阿爾伯特的人也都有著同樣的感覺:在這個文靜孩子身上表現出來的隻有精神上的懶散和對世界、對事物淺顯的並且是艱難的理解。當海爾曼夫婦為此請來醫生給阿爾伯特診"病"時,連醫生也無可奈何:這小家夥一切正常啊!

一切正常?不,並非"一切"!當阿爾伯特很小的時候,就被母親的彈奏,更確切些說,是被貝多芬的音樂迷住了。他可以悄悄地佇立在母親身後,長時間專心地聆聽;他多次從睡夢中醒來,循著鋼琴聲溜出臥室,靜靜地久立在樓梯的暗處--正是對音樂的這種天然情感,使他與小提琴結下了終身的不解情緣,甚至他常常不無遺憾地說,如果自己以音樂為職業,或許會有更大的成就。

一天,海爾曼隨意讓阿爾伯特看了一隻小羅盤,不料,阿爾伯特一下子被羅盤無論怎樣轉動而指針卻總是指向同一方向的神奇特性深深地吸引住了。他拿著這隻羅盤靜靜地觀察著,琢磨著,百思不得其解:它的四周什麼東西也沒有,那麼是什麼控製著這根魔針呢?"一定有什麼東西深深地隱藏在事情後麵"。正是這根小小魔針的轉動,激起了他對自然本性的好奇之心和探索事物之理的盎然興趣,開啟了這位世紀巨人的心智之光。六十多年後當愛因斯坦談起這件事情時,仍然記憶猶新地回憶道:"小時候父親給我看過一隻羅盤,它對我發生了巨大的影響,在我的一生中起了很大的作用。"

如果說羅盤的物理特性令愛因斯坦對自然事物的本質和規律驚奇不已的話,那麼,12歲那年他又"經曆了另一種性質完全不同的驚奇"--一種由幾何學所引發的對人類理性和思維力量的驚奇。這天,與父親一同辦廠的叔叔雅各布將古老的畢達哥拉斯定理告訴了阿爾伯特,並在紙上畫出一個直角三角形,寫出公式AB2+BC2=AC2。

"阿爾伯特,這就是大名鼎鼎的畢達哥拉斯定理,兩千多年前的人就會證明了,你也來證證看,怎麼樣?"雅各布鼓動道。

兩千多年前古希臘這位先哲證明的定理,對於根本不知道什麼叫做幾何的愛因斯坦來說、既新奇又刺激,他決心憑著雅各布叔叔教給他的那點有限知識做一次新的證明。二十多天過去了,他終於在自己的小書桌上,根據三角形的相似性獨自證明了這條定理。他成功了,這位12歲的少年同那位數學先賢的距離一下子被拉近了。他第一次體驗到追求知識的艱辛,同樣也第一次體驗到理性的力量、探索的樂趣和成功的激動。

二、數學小天才

中學二年級時,雅客布叔叔告訴愛因斯坦:代數是一門有趣的科學,解代數題就好像一場狩獵活動,就好像要捕獲的獵物,無論它如何深藏不露,獵人也有辦法通過各種已知的條件和線索,一步一步將它搜尋出來。

愛因斯坦很快迷上了這門有趣的狩獵遊戲。他經常撇開常用的方法,發揮自己的想象力,找到更簡便、更新奇的途徑,把獵物更快地捕捉到手。

雅客布叔叔還經常拿出一些更奇妙、更難解的題目試圖難倒愛因斯坦。每當愛因斯坦經過深思苦想終於把狡猾的獵物尋找出來的時候,他都會感到一種難以言表的快樂。

愛因斯坦升入三年級,要開始學習幾何學這門新課了。雅客布叔叔又拿起幾何課本對他說:"比起代數來,幾何是一門更高智慧的學問,是一種對人的智力的更大考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