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不同尋常的少年(2)(3 / 3)

他覺得數學分支太多、太細。每一個分支都能吮吸掉一個人的全部時間和精力。他擔心自己永遠也不會有眼光去判定哪一個分支是最基礎的。那時他會處於布裏丹驢子的境地:因為無法決定吃麵前的哪一捆幹草而餓死。而閔可夫斯基,這位未來的相對論數學工具的創立者,在自己的課堂上並沒有看出相對論的未來創造者的才能。在相對論出現的時候,閔可夫斯基才發現,這個相對論的創立者竟是那位經常無故曠課的學生。然而物理學不同,盡管物理學也分為若幹領域,其中每一個領域也都能吞噬掉一個人短暫的一生,但是在這個領域裏,他認為自己很快就學會了識別出那種能導致深邃知識的東西,而把許多充塞腦袋,並使它偏離主要目標的東西撇開不管。在物理學中。特別是在理論物理學中,很容易找到本質的東西。你隻要鑽進去,再鑽進去,自然的奧秘就呈現在你的眼前。這才是讓人最為激動的事情。學生時代的愛因斯坦還不清楚,在物理學中,通向更深入的基本知識的道路是同最精密的數學方法聯係著的。

愛因斯坦很快發現,在大學裏要做一名優秀的學生,必須要集中精力學好所有的課程,必須要遵守秩序、循規蹈矩、有條有理地記好筆記,並且自覺地做好作業。而他感覺到,這些特性正是他最為欠缺的,他不願意為此多花精力,他要把時間集中用到學習那些適合於自己的求知欲和感興趣的東西上。於是他抱著某種負疚的心情,滿足於做一個中等成績的學生。他"刷掉了"很多課程,而以極大的熱忱在家裏向理論物理學的大師們學習。因此他除了數學和物理學之外,其他功課的成績平平。好在按瑞士的教育製度,大學隻有兩次考試。更為幸運的是,愛因斯坦有位最要好的同學馬爾塞羅,格羅斯曼,他正好具備愛因斯坦所欠缺的那些品質,並且慷慨地同這位桀驁不馴的同伴分享他那細微而條理分明的筆記。所以愛因斯坦能夠坦然地按照自己的路子走下去,並且從格羅斯曼的筆記裏適當地往腦子裏填塞一些東西而順利地通過考試。

對於守舊的教授們而言,愛因斯坦對科學研究的理解被視為離經叛道、胡思亂想。在他們眼裏,愛因斯坦是個成績糟糕又叫人頭疼的學生,簡直就是一個壞學生,將來能否畢業都會成問題呢!有一次上實驗課,教授照例發給每個學生一張紙條,上麵把操作步驟寫得一清二楚。愛因斯坦卻把紙條捏做一團,放進褲子口袋。過了一會兒,這張紙條就被扔進了廢紙簍裏,原來他有自己的一套操作步驟。他低頭看看玻璃管裏跳動的火花,可頭腦卻進入了遙遠的抽象思維世界,突然,"轟"的一聲,把他震回到現實世界中來。他覺得自己的右手火辣辣的,低頭一看,手上的鮮血直往外湧。同學、助教、教授都圍了上來。教授問明情況後,就憤憤地走了。教授向係裏報告,堅決要求處分這個膽大包天、完全不守規矩的學生。加上前不久,因為愛因斯坦不去上他的課,他已經要求係裏警告愛因斯坦了。這一次,未來的物理學大師果真受了處分,一個不聽老師話的學生能成才嗎?

十幾天以後,愛因斯坦看到教授迎麵走來,他想躲,已經來不及了。教授走到他麵前,目光很自然地落到他包著繃帶的右手上,歎了口氣,心裏又同情又遺憾地說:"唉,你為什麼非要學物理學呢?你為什麼不去學醫學、法律或語言呢?"

教授認為,一個不循規蹈矩的人是進不了物理學殿堂的,不過愛因斯坦並未意識到教授的話中有話。誠實的愛因斯坦還是老老實實地回答了教授:"我熱愛物理學,我認為自己具有研究物理學的才能。"

在大學裏,愛因斯坦當然算不上是模範學生,但也絕對不是一個低等學生。他平時生活上有些散漫,常常不去上課,做實驗時粗心大意,有時出點小事故,在課堂上有時對老師不夠尊敬,可是他卻博覽群書,有自己獨立的見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