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傳奇經曆(6)(1 / 3)

希特勒利用一種共同的仇恨心理促使納粹黨更為強大、團結。他還不準備對法國、英國和俄國這些強大的敵國宣戰。但德國境內的少數猶太人近在眼前,又沒有保護自己的力量。他們所受到的迫害,是德國曆史上最為可恥的一頁。

雖然,愛因斯坦晚年曾協助他的同胞建立以色列,但他從來不認為自己是哪一個國家的國民或是哪一種宗教的信徒。他曾發表一篇聲明,對此做過簡單而明確的說明:"這世界上沒有比服務人類更高超的宗教。我們同在地球上的這些人,肩負著相同的生命任務。人類的一般福祉在於對全人類的一視同仁,不管是白人或黑人、窮人或富人、基督徒或猶太教徒、伊斯蘭教徒或印度教徒……真正的宗教就是真實的生活,生活在善良與正直之中。"

但對希特勒及其黨徒而言,愛因斯坦卻是一名猶太人。由於他曾獲諾貝爾獎,聲名顯赫,因此成為在德國遭遇攻擊的第一位猶太裔的科學家。長久以來一直嫉妒愛因斯坦的地位及其世界性名聲的多位科學家,在納粹黨的鼓勵下,開始大力譴責他的理論是"猶太物理學"。1935年,愛因斯坦多年來在科學界中最主要的反對者--雷納德博士,在一所新的物理學研究所揭幕式中宣稱:"我們必須承認,雖然目前德國人在知識方麵不如某些猶太人,但我們不願追隨猶太人的腳步。德國人今天必須自行摸索著走出黑暗。"他在演說完畢之後,照例做了一個標準式的納粹敬禮並高呼:"希特勒萬歲!"

所有的德國大學分別做了一次"種族整肅"。最初,那些曾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為德國或其盟國作戰的猶太籍教授,都被允許保持他們的職位,後來連這些例外都被取消。曾經加入任何和平團體或任何非法團體的教師們全都被免職,甚至連娶了猶太女子的教師們也要被撤職。雖然有少數德國知識分子領袖,大膽地為他們的朋友辯護,但大多數人卻沉默不語,有的甚至表現出幸災樂禍的態度。

在美國,愛因斯坦聽說希特勒已開始逐步實現他老早以前在書中所提出的種種瘋狂計劃,於是前往會晤德國領事。德國領事盡責地把現政府打算公平對待每一位公民的納粹謊言又重複了一遍。他說:"如果你沒有犯錯,你在柏林將如你在世界上任何其他地方一樣。"

"我不能同意你的說法,"愛因斯坦禮貌地回答,"我隻願留在一個政治自由,而且在法律上對所有人民一視同仁的國家內。但是,目前德國並沒有這種情況存在。"

領事館的一名官員緊跟著愛因斯坦博士走出領事的辦公室,他緊張地回頭望了一眼,然後低聲說:"他--領事先生,這樣說隻是為了盡他的責任。但我願意冒險地向你坦白說一聲,你不回去是很聰明的決定。"

愛因斯坦教授對他的警告深表感激。難道他祖國的情況真的如此嚴重,任何崇尚自由的人都無法安全待在國內嗎?但他覺得必須等到更為確定這些事實之後,才能公開譴責德國新政府。當記者們要求他對德國政府迫害行動的報道予以評論時,愛因斯坦隻是回答說,他和德國的距離如此遙遠,他所知道的德國情況並不比任何一位美國記者多。但他接著表示,他無法住在一個沒有言論自由且有種族及宗教歧視的國家內。

七、流亡比利時

1933年春天,愛因斯坦博士和他的夫人離開美國前往比利時。他們在海邊避暑勝地裏科克奎找到一棟舒適的住宅。瑪嘉特也前往那兒與她的父母同住。她結婚以後繼續從事雕塑,並在布裏吉斯上課。

比利時國王頗具學者氣質,而且一直是愛因斯坦的崇拜者,他經常邀請教授前往王宮做客。兩人在宮中無所不談,從爬山一直到世界和平。伊莉莎白王後則是一位極有成就的音樂家,曾跟從音樂大師伊莎葉學過小提琴。愛因斯坦很高興地陪著另外兩個小提琴手和她組成四重奏。伊莉莎白王後也是一位女雕刻家,有一次她把一件剛完成的作品拿給愛因斯坦看。愛因斯坦認真地告訴她:"你實在不愧是一位王後。"她聽了十分高興。

友好的比利時人很快就知道他的私人生活,比利時仍然是一個民主而和平的國家。如果不是幾乎每天都有恐怖的消息從納粹德國傳來,愛因斯坦可說是生活得相當快樂。

他不知道是否應該辭去柏林學院的教職,或是等待被逐出該學院。邀請愛因斯坦前往柏林的普朗克博士仍然身居高位,並擁有相當大的權勢。普朗克既不是猶太人,而且從未發表過任何一句令納粹黨反感的自由言論,因此他能保住地位及名聲。愛因斯坦相信如果普朗克被要求出麵為他的老朋友辯護,一定會感到十分為難。因此,愛因斯坦教授寫信到柏林,要求辭去他在學院內的院士職務。因為他覺得,在目前政府的統治下,他無法為德國提供任何服務。

學院的院士們希望愛因斯坦不要迫使他們做這項決定。他們以身為無黨無派的科學家而感到驕傲。一位思想比較自由的教授問道:"為什麼要求一位本身是偉大數學家的院士非得是一位民族思想強烈的德國人不可?我們豈不是將被視為向武力屈服的懦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