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人格魅力(1)(3 / 3)

愛因斯坦的母親波琳是一位具有文化修養的賢慧母親。她愛好音樂,是愛因斯坦的音樂啟蒙老師。有一次,母親坐在鋼琴前輕輕地彈著琴鍵,彈出的旋律就如潺潺的溪水。一曲結束,她回過頭一看,小愛因斯坦正歪著腦袋聽琴呢!他聽得是那樣的入迷。年輕的媽媽感到孩子有很強的音樂感。她很高興地對小愛因斯坦說:"瞧你一本正經的樣子,像個大學教授模樣!喂!親愛的小家夥。怎麼不說話呀?"小愛因斯坦沉浸在音樂的世界,不答一句話。那時他隻有3歲。

小阿爾伯特(愛因斯坦的名字)從6歲開始正式學習小提琴。他那幼小的心靈就已經進入到優美的旋律之中,傳統的小提琴教授法並不是什麼藝術的享受,而是艱苦的勞動和體罰,甚至一連幾個小時進行反複的、機械的弓法練習和指法練習。有時小阿爾伯特感到麻煩。

7年之後,他懂得了和聲學和曲式學的教學結構。他體會到演奏莫紮特作品的技巧和奧妙。琴弦和心弦一起共鳴了,他一生中的科學和藝術生涯也開始了。

愛因斯坦學習小提琴的技巧並不是通過正規的小提琴霍曼教程,而是通過莫紮特的奏鳴曲來學習的。他認為熱愛就是最好的導師,從此他愛上了莫紮特。小提琴也成了愛因斯坦科學生涯中的終身伴侶和歡樂女神。她為這位科學家驅散了憂鬱和喧囂,驅走了混亂和邪惡,她為科學家增添了美麗與和諧。

愛因斯坦在伯爾尼專利局作小職員的時候,有一次,一位喜歡和人吵架的同事在和人吵架後,來找愛因斯坦評理。愛因斯坦聽他說話的火藥味兒還很濃,大有一觸即發之勢,便笑嗬嗬地拿起心愛的小提琴,說:

"來,來,我們還是來拉拉韓德爾吧!"

這位同事忍不住笑了。因為作為德國古典作曲家的韓德爾的名字,在德語中也有"吵架"的意思。

在愛因斯坦與音樂的眾多故事中,人們都不會忘記一幅著名的漫畫:愛因斯坦的臉被畫成一把小提琴,琴弦上既有音符,還有那個著名的物理學公式:E=MC2。

音樂以它溫柔而深邃的懷抱接納了愛因斯坦,讓他吮吸著人類文化最甜的乳汁,給他一個安寧的精神家園,也給了他日後作為一代物理學大師的超凡的想象力。

1913年之後,愛因斯坦被普朗克和能斯特這兩位物理學界的台柱人物請到柏林後,成了柏林科學研究院的院士,但他愛好音樂的天性,使得他生活的世界,依然是由音樂的音符和數據公式共同構成的一個和諧的世界。他到柏林當科學教授不久,就常在普朗克家裏舉行音樂晚會。普朗克的助手莉澤·邁特納對此留下了深刻的記憶:

彈奏了貝多芬的B長音階三重奏,普朗克彈鋼琴,愛因斯坦拉小提琴,演奏大提琴的是……一個荷蘭職業音樂師。聽這音樂是奇妙的享受,愛因斯坦偶然有幾個走調的地方,也算不了什麼……愛因斯坦顯然由於玩了音樂的緣故,而滿意喜悅,無拘無束地大聲笑著說,他因為自己的技巧有缺點而感到歉疚。普朗克站在那裏,神態安詳,麵上真正閃射著幸福,用手摩著自己的心窩:"這個美妙的第二樂章。"

在柏林的頭幾年,愛因斯坦常常去看望自己的堂叔魯道夫·愛因斯坦。那時,魯道夫和女兒艾莎住在柏林。艾莎與愛因斯坦自幼熟悉,她在和丈夫離婚後,就帶著兩個女兒一直住在柏林的父親的家中。愛因斯坦得病後,一直受著艾莎的照顧,也由於這場大病,兩人在情感上都孤獨的人有了結合的願望。

1917年夏天,愛因斯坦從威特爾貝徹大街搬到哈伯蘭大街,住到艾莎一家的隔壁。12月寫信給朋友說:

"多虧艾莎的精心護理,我一夏天重了4磅,她親自給我燒飯,看來也需要這樣做。"

病中的愛因斯坦,確實從艾莎那兒得到了從米列娃那兒得不到的溫情。病中的人,都需要一個笑容滿麵、體貼入微的親人來照顧,他躺在病榻上,這位幼時的伴侶坐在身邊替他織大衣。艾莎操一口他們共同的方言,講起話來帶"兒"音,就像小河汩汩地流。她輕輕地站起來,快步走到廚房,又輕手輕腳把茶點端到愛因斯坦身邊,說:

"來,阿爾伯特,把這個奶油炸麵圈吃了。"

愛因斯坦心不在焉地嚼著香甜可口的食品,艾莎又用帶"兒"音的動聽的故鄉方言,給他講起柏林大街上有趣的新聞:麵粉多少錢一磅,又漲價了;哪一家商店裏來了一批進口的罐頭食品,誰也不知道裏麵裝的什麼東西,也不知道怎樣把那些罐頭打開……

在艾莎的精心護理下,愛因斯坦的身體明顯康複。但在1917年底,氣候變玲後,愛因斯坦的病又突然變重。他又患上胃潰瘍,因此不得不在床上躺了幾個月,他的情緒十分低落,"精神頹廢,氣力不支"。1918年4月,醫生允許他下床活動,但仍需小心行事,不得作任何受累的事情。誰知久病在床的愛因斯坦拿起心愛的小提琴。拉了一會兒後,競又不得不重新回到病床上。他當時告訴朋友們說:

"近來,我遭到了令人極不愉快的打擊,很明顯,原因是我拉了一小時的提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