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頓飽餐之後,王羲之便問店夥計:“請問店主人在哪裏?”

店夥計用手指著矮牆說:“回相公,店主人就在牆後。”

王羲之繞過矮牆,見一白發老太太坐在麵板前,一個人擀著餃子皮,然後又自己包起了餃子餡,動作麻利極了,白白的餃子轉眼即成。更令人驚奇的是,餃子包完之後白發老太太便隨手向矮牆那邊一拋,鴨兒餃子便一個一個依次越牆而過。

老人高超的技藝令王羲之驚歎不止。他趕忙上前問道:“老人家,您這功夫是多長時間練就的?”老人答道:“不瞞你說,熟練需50年,要做到純熟則需要一生。”

王羲之沉默了一會兒,品著話中的道理。然後又問:“您的手藝這樣高超,為什麼門口的對子不請個人寫得好一點呢?”

老人氣鼓鼓地說:“相公有所不知,並非老太婆我不願意換個好看的匾,隻是善寫字的人不好請啊!那些人在寫字上剛有了點名氣,就自詡為書法家,你見哪位書法家肯為我們老百姓寫字。即使寫了,我也不稀罕,照我看啊,他們寫字的功夫,還不如我這扔餃子的功夫深呢!”雖然老人的話並無所指,可是王羲之聽了之後,覺得臉上火辣辣的,羞愧難當。於是,他特意寫了一副對聯,恭恭敬敬地送給了這位老人。

王羲之任會稽內史的時候有一次到轄域內的蕺山去遊玩。那裏山明水秀,景色十分怡人,他們飲酒作詩,吟唱取樂,十分盡興。有個老婆婆拎了一籃子六角形的竹扇在橋邊叫賣。那種竹扇很簡陋,沒有什麼裝飾,引不起過路人的興趣,看樣子是很難賣出去了,老婆婆十分著急。王羲之看到這情形,很同情那老婆婆,就上前跟她說:“你這竹扇上沒畫沒字,當然賣不出去。我給你題上字,怎麼樣?”老婆婆不認識王羲之,見他這樣熱心,也就把竹扇交給他寫了。王羲之便吩咐書童把紙筆拿出來,在這些扇子上寫幾句詩,提幾句話,有的上麵隻寫了三兩個字。老婦人起先看到這位先生相貌堂堂,身後又有兩個人跟隨著,想必是個大有來曆的人,因此也不敢開口,任憑王羲之在扇子上寫字畫畫。一番加工之後,王羲之把這些扇子還給老婆婆。老婆婆不識字,當然更不懂得欣賞書法,隻覺得他寫得很潦草,一通塗抹之後又沒有要買的意思,於是很不高興。王羲之安慰她說:“別急。你告訴買扇的人,說上麵的字是出自王右軍之手,每把一百錢。”說完,王羲之便離開了。老婆婆將信將疑,但還是照他的話做了。集上的人發現了老婆婆售賣的竟是王羲之的真跡,一傳十、十傳百,一時間,都一窩蜂地擁向老婦人的扇攤,轉眼的工夫,扇子就被一搶而空。

老婆婆嚐到了甜頭,第二天便又拿了一箱扇子到王羲之家中,想請王羲之再替她加工一番。這一次王羲之可就沒有再幫忙了。如果是人手一扇王羲之的墨寶,那真跡還有何珍貴可言了?

有一次王羲之去學生家裏閑聊,師生二人相談甚歡。突然王羲之看到學生家的桌子擦拭得一塵不染,光滑潔淨,便一時書性大起,當即向學生要了筆墨,省去了紙張,就在這張光滑的桌子上寫了起來,寫到酣處,字字龍飛鳳舞,筆筆淋漓盡致,筆鋒遒勁,幾乎滲入到桌麵裏。

學生在旁看得興起,心想:“老師平常惜字如金,今天卻興致大發,寫了滿滿一桌子的字,真是難得!等老師回去了,我定要叫家人好好地保存,留作紀念,客人來了也好炫耀一番。”

學生送走了王羲之,回到房間一看,差點氣得昏死過去,原來桌上的字已經被人刮得幹幹淨淨。一問之下,才知是自己的父親幹的好事,學生十分懊惱,但又無法責怪父親,他的父親知道了他刮掉了書聖的字跡,也萬分懊悔,一邊跺腳一邊說:“我怎麼知道這是王羲之的字!我以為是哪個頑皮的小鬼到處亂寫亂塗,竟然寫在桌麵上,而且還滲入桌麵內部,所以才把它刮掉。”雖然學生為了此事懊惱了許久,可是王羲之的字“入木三分”的說法卻廣為傳誦,可見他的字在當時是多麼吸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