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重要的,各大家族和派係間的權力爭鬥使很多人都有被卷入政治陰謀的危機感,尤其是文人政客等知名之士。黨派間的殘酷爭鬥不僅封住了他們的口,也封住了他們的心。
麵對這樣的情形,既無力量反抗,一些人便選擇了消極逃避。這種局勢發展到一定程度,便表現為文士政客們不得不裝瘋賣傻、寄情於聲色,以避免因黨爭而引來的殺身之禍,因此他們有的人揮著拂塵談論佛、道,有的人幹脆隱居起來,不問世事。相比較此前的人們,魏晉時代的文人們的所作所為就似乎有一點“反叛”的味道在裏麵。為了追求人生的理想,擺脫傳統和現實的束縛,他們用酒和五石散作為避世的武器,而且形成了一種風尚。
當時的文人名士,飲酒已形成了風氣,想要忘掉痛苦和逃避現實的人們用酒來麻醉自己,自“竹林七賢”以後,“酒”更成為一時的風尚。
當時的人們對酒有著特別的喜好,人人愛酒,甚至終日沉湎於酒中過生活,人們對於恃酒傲物,放縱自己的人反而大加讚佩。
當時有位名叫劉伶的人,他身高六尺,十分高大,但是相貌卻令人不敢恭維。此人愛酒如命,終日離不開酒。有一次,他酒癮發作,實在是忍不住了,便叫妻子去買酒,他的妻子終日忍受他的酒醉酒氣,早已憋了滿腹牢騷,見他又打發自己去買酒,便一怒之下將家中的杯盤碗碟全都摔在了地上,碎片濺得滿地都是,接著,妻子哭著抱怨道:“你愛喝酒,本也不是壞事,隻是你喝得實在太多了,已經傷害了自己身體,就算你不顧自己死活,也該為你父母、為我和子女著想,從今天起,我便要把你這個酒癮給戒了!”
劉伶很爽快地滿口答應道:“夫人息怒啊,好!我就依你,不過我自己恐怕沒有這個能力戒酒,我喝酒喝得那麼多,肚子裏的酒蟲是不會答應我戒酒的,看來隻有祭拜一下我肚子裏的酒蟲,讓它們肯放過我才行啊!”
妻子見丈夫有意戒酒,高興極了,忙去置辦起祭品來。為表現出誠意,她辛辛苦苦地弄了一桌的大魚大肉,又買了一瓶好酒,祭品都供好了。劉伶走到桌前跪了下來,口中念念有詞道:“我劉伶這個人天生就是要喝酒的,而且是有名的酒鬼,我一次至少要喝上五壺酒才算過癮,女人家的話是絕不可以聽從的!”說完之後,就拿起筷子對著祭桌上的大魚大肉吃了起來,又順手拿起那一瓶好酒,仰起脖子一飲而盡,不一會兒就醉倒在桌下了。
他常常乘坐一輛鹿車,帶著一壺酒到山林野外去遊玩,身後卻派一個人跟著,手裏拿著一把鋤頭。有人問他:“這個人拿著鋤頭,跟在你後麵走,到底是幹什麼的?”
劉伶回答說:“萬一我在路上大醉而死,倒在那裏,他便就地把我埋葬。”
這樣子的人,在當時竟然引起了人們的欽佩!王羲之知道了這事後,便批評道:“天下間竟有這樣不知恥的人,這樣的死,有什麼價值呢?有學問、有能力為什麼不報效國家?如果死得其所,不是會使人懷念敬仰一輩子嗎?如果他醉死在路上,豈不被後人恥笑?”
魏晉時代的人,他們的思想都是以道家的無為主義為本,對於外來的佛教隻取它的“厭世”思想,因此合起來便是一種“自尊”、“厭世”、“有命而無為”、“苟生”、“唯我論”的思想。由這種新的人生觀一變而為實際的行動,造成中國曆史上數千年來未曾有過的魏晉風度。例如王愷、石崇的縱欲賞樂,嵇康、郭璞的養生長壽。而王羲之麵對這樣的社會,在無能為力的情況下也隻能寄情於山水,這其實也是那個時代的產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