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篇論述了如何爭奪製勝的有利條件,使自己掌握作戰主動權的問題。孫武認為:首先,必須要爭“氣”,“故三軍可奪氣,將軍可奪心”,軍隊最基本的是銳氣,在敵人處於疲憊想收兵的時候攻打他;其次,是要爭“先”。他說,大凡用兵的方法,主將接受君主的命令,集合部隊,和敵人對陣而駐紮下來,在這個過程中沒有比爭奪先機之力更困難的事情了。
春秋時期,宋襄公率兵與楚國軍隊交戰,那時候宋軍已經擺好了陣勢,但楚軍還在渡泓水。這時,司馬子魚向宋襄公諫言說現在楚軍兵力多於宋軍,應該趁他們還沒有渡過河的時候打他個措手不及。宋襄公卻聽不進去,一直等到對方渡過河擺好陣勢,才與之交戰,結果自己遭到慘敗。宋襄公可笑地注重戰爭上的禮儀,沒能采取先發製人的戰術;第三,爭在於不爭。兩軍對壘,都是為了爭利,但如果一味與敵爭奪,則有可能什麼都爭不到,所以應該“知迂直之道”,才能取得勝利。
(八)《九變篇》
該篇論述了將帥指揮作戰應根據各種具體情況靈活機動地處置問題。不要機械死板而招致失敗,並對將帥提出了要求。孫武強調,將帥處置問題時必須做到:首先,考慮問題要兼顧有利和有害兩方麵。在有利的情況下要想到不利的因素,在不利的情況下要想到有利的因素。其次,要根據不同的鬥爭目標,采取不同的鬥爭手段。第三,要立足在充分準備、使敵人不可攻破的基礎上,不能存僥幸心理。第四,要克服偏激的性情,全麵、慎重、冷靜地考慮問題。隻有做到了以上這些,方能“得地之利”、“得人之用”。孫武認為,將帥要從實際出發處置問題才能戰勝敵人,所以對於國君違背實際的命令可以不執行,因此,他大膽地提出了“將在軍,君命有所不受”的軍事名言。我們在“演兵斬美”的故事中已經有所了解。
(九)《行軍篇》
該篇論述了行軍作戰中怎樣安置軍隊和判斷敵情問題,以及軍隊在山地、江河、鹽堿沼澤地、平原等四種地形上的不同處置辦法,還論述了軍隊遇到絕澗、天井、天牢、天羅、天陷、天隙等特殊地形的處置辦法。孫武還提出了三十一種觀察、判斷敵情的方法,通過這些方法,把看到、聽到和偵察到的各種現象加以分析,掌握真實的敵情,才能製定出正確的作戰方案,才能獲得勝利。孫武在本篇中還提出了“令之以文,齊之以武”的文武兼用的治軍原則,即要用道義來教育士兵,用法紀來統一步調,這樣的軍隊打起仗來一定能取得勝利。他還提到:“無約而請和者,謀也。”說敵人故意求和,很可能是他們事先想好的計謀,千萬不要輕易上當。
燕國軍隊包圍一座叫即墨的城池時,守衛即墨的將領田單派人跟燕軍談判,他讓使者帶了好些金子,並寫了封信給燕軍將領,信中說:“我城馬上就會投降。我們惟一的願望是不要使我們的妻妾成為囚徒。”燕軍將領見到此信十分高興,以為對方真心求和,整支部隊也鬆懈了下來。而正是在他們麻痹大意的時候,田單帶軍突然殺出城外,打了燕軍一個措手不及,最終守住了即墨。
(十)《地形篇》
該篇論述了用兵作戰怎樣利用地形的問題,強調深入敵國作戰的好處。孫武分析了九種戰地的特點和士兵處在這些地區的心理狀態,相應地提出了在這些地區用兵的不同措施,認為深入敵國,等於把士兵放置在危地、陷入死地,他們會迫不得已拚死作戰,發揮更大的戰鬥力。而且,深入敵國,還可就地補充軍糧,還可因士兵們離家太遠而不會逃散,服從指揮,一心一意作戰,奪得戰爭勝利。
魏晉南北朝時期,大概是公元409年的時候,東晉攻打南燕,東晉的劉裕率兵開向南燕都城。在行進前,劉裕仔細地分析了通往燕都的三條道路:一條是捷徑,不過那裏有號稱“齊南天險”的大峴山:第二條比較平坦,但是條遠路,而且勞師費時;第三條是山路。不利行軍,運輸困難。經過左右斟酌,還是堅定了北越大峴山、直搗南燕腹地同燕軍作戰的決心。而在南燕一邊,也有人向慕容超建議,晉軍遠道而來,急於速戰,必定會從大峴山進來,應該將眾兵把守在那兒。可是慕容超卻不聽勸,結果大敗,最終還導致了南燕的覆滅。可見,會不會利用地形,這在旗鼓相當的古代戰爭中是多麼重要啊。
(十一)《九地篇》
該篇是《孫子兵法》中比較難讀的一篇。這篇並不是簡單地講地形問題,甚至在論述中也很少講地形問題,而是側重談行軍作戰的區域。他說的“九地”可以分為散地、輕地、爭地、交地、衢地、重地、圮(pi)地、圍地、死地等九類。這九種戰略區域的各種應變方法、部隊進退攻守的利害得失,以及全軍上下的心理變化特征,都是一個部隊指揮者不可不深入研究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