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四川總督年羹堯進兵西藏,因地勢險要,前進受阻。半夜時分他們便在一地駐紮下來。正要睡下之際,忽然一陣疾風從西刮來,瞬間消失。年羹堯很吃驚,想了一會覺得很奇怪,便叫人去西南密林仔細打探。周圍的將軍對此很不解,不就是一陣風嗎,何以大驚小怪?而年羹堯的擔心果然沒有錯,在西南密林中有數百敵兵潛伏。要是沒派人打探,後果實在不堪設想。了解情況後,年羹堯火速出兵,殲滅了所有敵人。事後,有人問他原因。他說:“剛才那陣風,一刹那消失,絕不是自然風,而是群鳥飛翔時拍擊翅膀後帶起的風。夜裏鳥群歸林,必是有人驚動它們才起飛的,所以我估計西南密林一定有人。”所以,了解不同地形及自然的變化,對於一個軍事指揮者來說是何等的重要。
(十二)《火攻篇》
該篇論述了在戰爭中使用火攻的辦法、條件和原則等問題。孫武認為,火攻有火人、火積、火輜、火庫、火隊五種,即焚燒敵軍的營寨、積聚、輜重、府庫和運輸設施這五種。著眼點在於摧毀敵人的人力、物力和運輸線。這五種火攻方法必須變化運用,我軍可以掌握,敵軍也可以掌握,應該注意防備。火攻必須具備條件。除了發火的器材必須平時有準備之外,縱火時還要選擇天時,要在天氣幹燥和刮風的日子放火。實施火攻也必須和士兵的進攻互相配合,這樣才能發揮火攻的作用,達到奪取勝利的目的。
在三國時期那場著名的赤壁之戰中,當時孫權、劉備聯合抗拒曹操,曹操擁有水陸兵力八十萬之眾,遠遠高於孫劉聯軍,所以對於孫、劉來講,不可硬碰,隻可智取。當然,孫、劉身邊都有很聰明的人,比如周瑜,比如諸葛亮。周瑜看到曹操軍隊的大船是用鐵索連在一起的,就認為用火攻的方法最好,並使了一招“苦肉計”痛打黃蓋,之後黃蓋假意寫降書給曹操,決定背叛周瑜。曹操果然中計,相信了黃蓋的話,並與他約定會合時間。那天正刮著東南風,黃蓋駕船開向曹軍,就在快要接近的時候,同行的十餘艘小船同時放火,衝向曹軍水寨,頃刻間,曹軍的戰船都著了起來,而且風刮得愈加猛烈,火勢也就愈大,曹軍頓時亂作一團,大敗而歸。火攻在戰爭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十三)《用間篇》
該篇論述了使用間諜偵察敵情在作戰中的重要意義,以及間諜的種類和使用間諜的方法。孫武十分重視間諜的作用,認為它是作戰取勝的一個關鍵,軍隊依靠間諜提供的情報而采取行動。孫武把間諜分為五種:因間、內間、反間、死間、生間。所謂因問,就是利用敵國鄉裏的普通人為間諜。所謂內間,就是利用敵國的官吏為間諜。所謂反間,就是利用敵方的間諜來為我所用。所謂死間,就是我方間諜故意對外散布虛假的情況,讓敵方間諜知道,然後傳給敵方。所謂生間,就是派往敵方偵察敵情以後能親自回來報告的間諜。這五種間諜,前三種是利用敵方人員,後兩種是我方潛入敵人內部。這五種間諜都使用起來,情報的來源就十分廣泛,打起仗來使敵人茫茫然不知怎樣應付,確實是神妙莫測。從反間得來的情報最重要。因此,要特別重視反間,對待反間的待遇應該特別優厚。
曆史上間諜的例子從來就是為數不少:西漢宣帝的時候,先零羌等部發動叛亂,進犯漢朝的邊塞。那個時候趙國有個名叫趙充國的將軍,已經七十多歲了,宣帝認為他年紀已經老了不中用了,便問他:“你覺得誰能夠勝任此事呢?”他就說:“沒有能超過我的人了。”宣帝有些將信將疑,不過還是答應了他。於是趙充國領兵前往,打算渡過黃河,但又怕被羌兵偷襲,就派了一小支部隊先渡過黃河探聽虛實,然後大部隊再跟上渡河,到了第二天部隊都過了河。上岸後他又要求部隊不得輕舉妄動,派騎兵四處探察。趙充國能夠做到慎重戰事,先謀劃再出兵,腳踏實地,因此也順利地平息了先零羌的叛亂。
孫武的兵法十三篇,各有側重,波瀾起伏,分析透徹,見解精到,實用性強。為了使吳王能夠任用他,他的兵法開篇就說:“吳王聽我所陳之計而用兵則必勝,我就留在這裏,如不聽我計而用兵則必敗,我也就要再到別的國家去。”為了使吳王讀兵法感到親切,他在兵法中經常運用當時吳、越兩國衝突的戰例,有針對性地進行闡述。有人曾說,中國古代帝王用心所為,不過“文治”和“武功”兩件事。“文”主要靠的是孔孟的儒家學說,所謂“半本論語治天下”,那麼,“武”就離不了孫子兵法了,說“一部兵書可為王者師”,一點都不過分。
四、澤被後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