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書曰:君子有三立,即立德、立功、立言,這是古代傳統中對一個成功人生所定的標準。毫無疑問,數百年以來這塊土地上有多少帝王將相、文人墨客在追逐著這樣的理想。人的生命隻有一次,惟一能夠讓自己生命得以繼續的,隻有那些“千秋萬歲名”了。他們都希望自己能夠被後代人所知曉、所稱頌,那麼“立言”無疑是讓自己流芳百世的最好手段了,因為“立德”和“立功”對於普通人來講,顯然是有難度的。
我們今天再一次記起孫子,也是因為他的那部偉大的兵書;盡管他本人在中國曆史上也領兵打仗,立下過赫赫戰功,但又有多少人會記得起來呢?反過來說,如果沒有《孫子兵法》,我們今天也許就不會知道孫子這個人,他的這部區區五千餘言的軍事著作除了給他帶來無數的“身後名”之外,還幾乎影響了此後整部的中國曆史。甚至連大洋彼岸的西方人都感受到了它的魅力。
孫子之後的中國曆史依然是人才輩出、群星閃耀。曆史上一些偉大的軍事家。他們個個身經百戰、足智多謀,有著非凡的軍事才能和用兵智慧。他們中的很多人都是讀著《孫子兵法》長大的,而這些人對中國曆史的發展產生過非常重要的影響。孫武以後中國進入了兵爭更加激烈的戰國時期,那個時候有個很出色的軍事家叫吳起,他非常會用兵,他把“文德”和“武備”視作國家強盛的兩大支柱,他談了不少兵法上的見解,後人在整理的時候發現,很多言論都跟《孫子兵法》裏麵的差不多。可見或者孫武曾經當過吳起的老師,或者吳起很認真地研讀了《孫子兵法》。當年史太公司馬遷寫《史記》的時候,就專門有一章為《孫子吳起列傳》,把兩個人放在一個傳記裏。
司馬遷在《史記·孫子吳起列傳》中說過:“孫武既死,後百餘歲有孫臏。臏生阿、鄄之間,臏亦孫武之後世子孫也。”那他自然跟孫武是本家,也是戰國時候的人。將門出虎子,此話不假,不過孫臏身世可要坎坷得多。孫臏有個同學名叫龐涓,很嫉妒孫臏的才能,後來他當了魏國的將軍,派人陷害孫臏,把他的兩塊膝蓋骨給削去了,孫臏的這個“臏”字就由此而來。他雖然差不多半身殘疾,但還是親自指揮過曆史上有名的“圍魏救趙”的戰爭,從此名揚天下。孫臏晚年的時候也寫了本兵書,後世稱作《孫臏兵法》,同樣彪炳史冊。
到了秦漢的中國大一統時期,赫赫有名的韓信便脫穎而出。當年他和蕭何、張良為劉邦擊敗項羽、奪取江山立下了汗馬功勞。他自小就能說出大丈夫能屈能伸的道理,對前輩孫武的兵法頗有領悟,用兵神奇而變幻莫測。在著名的破趙之戰中,他率領實力不強的漢軍擊敗了力量強大的趙軍,其指導思想正是孫武的“陷之死地而後生,置之亡地而後存”。韓信後來一直很受人推崇,“韓信點兵”也成為一個耳熟能詳的典故,不過他到後來卻是被劉邦殺掉了。與韓信一起的張良曾遇到過一個黃石老人,送了他一本書,據說此書叫《三略》,也是一本很重要的兵書。
中國的兩晉三國南北朝時期,國家大多數時候都是分裂的,所以戰亂也是非常頻繁。不過因此也湧現出來許多優秀的謀略家和軍事家。諸葛亮的名字早已是家喻戶曉,他還沒有出山的時候,對《孫子兵法》是深有研究的,這在他後來輔佐劉備的謀劃中體現得淋漓盡致。現在人人都佩服諸葛亮的足智多謀,不過諸葛亮本人倒是很謙虛,他說過:“戰非孫武之謀,無以出其計運。”他非常尊重兵家始祖孫武。
跟諸葛亮一起同時期還有個很厲害的軍事家,那就是曹操。在文藝作品中,曹操總是被描寫成一副奸臣的樣子,不過在曆史上他還是很會打仗的,而且有很高的理論修養。他寫了《兵書要略》、《兵書摘要》、《兵書要論》,還對《孫子兵法》、《司馬法》進行了注釋。有人說他“禦軍三十年,手不舍書:晝則講武策,夜則思經傳”。
到了唐太宗李世民的時候,《孫子兵法》更是受到了唐太宗的特別重視。唐太宗還專門就這些軍事理論跟手下的將軍李靖進行討論,專門編了一本題目叫《唐太宗李衛公問對》的書,裏麵談論了中國曆史上的大量經典戰例。
宋朝是曆史上相對軟弱的一個王朝,對外打仗經常失敗,再加上朝廷腐敗黑暗,所以很難有雄才大略的英雄出現。不過盡管如此,宋神宗還專門叫人去校訂了《孫子》、《吳子》、《六韜》、《司馬法》、《三略》、《尉繚子》、《李衛公問對》等七本書,合輯為《武經七書》,《孫子兵法》從此確立了在曆史上的重要地位。南宋的愛國將領嶽飛,從小就酷愛閱讀《孫子兵法》,能夠活學活用。他在南宋抗金的戰爭中立下了赫赫戰功,結果卻被秦檜等奸臣以“莫須有”罪名陷害。
明代的戚繼光在抗倭戰鬥中屢立奇功,也在於他有很高超的軍事指揮藝術,《孫子兵法》自然是他的必讀。他在戰役中常常能運用“能而示之不能”、“攻其無備,出其不意”等原則,取得了很輝煌的戰果,成為了抗倭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