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無法之賞,懸無政之令,犯三軍之眾,若使一人。犯之以事,勿告以言;犯之以利,勿告以害。投之亡地然後存;陷之死地然後生。夫眾陷於害,然後能為勝敗。
故為兵之事,在順詳敵之意,並敵一向,千裏殺將,是謂巧能成事。
是故政舉之日,夷關折符,無通其使,厲於廊廟之上,以誅其事。敵人開闔,必亟入之。先其所愛,微與之期。踐墨隨敵,以決戰事。是故始知處女,敵人開戶,後如脫免,敵不及拒。
注釋
(1)圍地則謀,底本作“圍地則說”。
(2)死地則戰,底本作“戎地則戰”。
(3)收,接納、聚集。據《直解》:“不相收者,隔絕不相保也”。
(4)客,客軍,即在國外作戰的軍隊稱客軍。
(5)主人,在本國內作戰的軍隊稱主人。
(6)祥,古代凡是禍福吉凶預兆的都叫祥。禁祥,即禁止談論和預卜禍福吉凶,有破除迷信的意思。
(7)涕,底本作沸。疑誤。
(8)諸,專諸,春秋時人,為吳公子光刺殺吳王僚的勇士。劌,曹劌,即曹沫,春秋時魯人,齊桓公伐魯,與魯莊公會於柯,曹沫以匕首挾持桓公,使其退還魯國失地。
(9)率然,傳說中一種蛇名。《神異經·西荒經》:“西方山中有蛇,頭尾差大,有色五彩。人物觸之者,中頭則尾至,中尾則頭至,中尾則頭尾並至,名曰率然。”又:率然,敏捷的意思。
(10)常山,恒山,在今山西渾源南。西漢時為避諱漢文帝劉恒的恒字,才將“恒”改作“常”。
兵,底本無“兵”字。從《案解》補。
方馬埋輪,方,並列。全句意思是,把馬並列地拴在一起,把車輪埋起來。
剛柔皆得,指適當利用地形,可使各種兵力、兵器,都能發揮威力。
屈伸,屈曲與伸直,引申指進退攻守,屈伸之利。是指進退攻守哪種戰法有利。
這一段的前半部對九地隻提出衢地、重地、輕地、圍地、死地五者,沒有提到交地、爭地、圮地和散地,卻增加了一個絕地,可能有遺漏和錯簡。
四五,“四五者一不知”,有各種不同的解釋。有的版本作:“三者不知其一,非霸王之兵也”。三者即上述的敵情、地形,鄉導。這才符合孫子的本意。因此“四五”可能是錯字。
霸王,這裏不作一個名詞解釋。古代對諸侯的首領叫“霸”,對諸侯的共主叫“王”。霸王之兵,這裏指強大的軍隊。
不爭天下之交,不養天下之權:就是不與任何國家締結同盟,不使任何國家的勢力強大。
隳,同墮,毀滅。
犯,曹操注:“犯,用也”。
犯之以利,勿告以害,用兵時,隻告訴他們有利的方麵,不告訴他們不利的方麵。
祥,同佯。順詳敵之意,就是順著敵人意圖而愚弄他的意思。
夷,毀滅,可引申為封鎖。
符,符節,古代的通行憑證。
厲,磨。引申為研究討論。
廊廟,指朝廷。
誅,治理,可引伸為籌畫。
開闔,開門。是說敵人有隙可乘。
微,伺探。
墨,繩墨,木匠用的墨線。可引伸為原則。踐墨隨敵,即既要按照原則,又要適應敵情變化的意思。
譯文
孫子說:按用兵的原則,戰地可分為:散地、輕地、爭地、交地、衢地、重地、圮地、圍地、死地。各國在自己國境內作戰的地區,叫散地。進入敵國境內不深的地區,叫輕地。我軍占領了對我有利,敵軍占領了也對他有利的地區,叫爭地。我軍可以去,敵軍也可以來的地區,叫交地。多國交界的地方,先到的就可以結交各國,取得他們的協助,這叫衢地。深入敵境,背後有許多敵人城邑的地區,叫重地。山林、險阻、沼澤等難於通行的地區,叫圮地。進路狹隘,退路曲折,敵人能以少擊眾的地區,叫圍地。急速奮戰就能生存,不急速奮戰就會被殲滅的地區,叫死地。因此,在散地不宜交戰,在輕地不宜停留,對爭地就不要強攻,在交地切勿被截斷聯係,到衢地就應結交諸侯,在重地必須奪取物資,遇圮地應該迅速通過,在圍地必須巧施計謀,在死地必須拚搏奮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