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區域規劃激發最閃光生產力(1 / 2)

從沿海區域規劃的“見縫插針”,到中部、西部與東北地區的各個突破,每一個區域經濟規劃的出台,都不是單個區域的“獨奏”,而是整體版塊布署的“共鳴”。隻有各地攜手並進,方能擔起促進中國經濟持續增長的重任。一係列相關政策的出台,使“區域振興牌”的國家戰略日漸清晰。

從2009年1月國家發改委發布《珠江三角洲地區改革發展規劃綱要(2008-2020年)》開始,當年獲批的上升為國家戰略的區域發展規劃,數量超過前四年總和,範圍從東部、南部延伸到中部、西部、東北等地區。中國沿海已經形成了“三大五小”(即珠三角、長三角、京津冀與遼寧沿海、山東半島、江蘇沿海、海峽西岸、北部灣)開發格局,中西部地區也在奮起直追。

中國經濟的星空,區域經濟“亮點”頻閃。“十一五”期間,我國區域協調發展進入了新的裏程:東部地區繼續率先發展,西部大開發漸入佳境,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振興開局良好,促進中部地區崛起恰逢其時,全國呈現出從以往東部地區“單極突進”向四大區域“多輪驅動”轉變的新局麵。

從點狀拉動到各個大經濟圈、城市群組團式拉動。從武漢經濟圈、南京都市圈、長株潭城市群、中原城市群、成渝經濟圈、安徽沿江城市帶到江西昌九工業走廊,中西部地區城市經濟圈和經濟帶露出端倪。東北也不甘落後,沈陽城市群浮出水麵。渤海灣山東半島城市群已具雛形。陝甘寧川的區域合作、西隴海蘭新線經濟帶、長江上遊經濟帶、南寧貴陽昆明經濟區等一批各具特色的經濟區和經濟帶,成為推動西部大開發的重要力量。

而新一輪中央政府批複的區域規劃,並不是著眼於給這些區域多少政策優惠、多少投資項目,而是給予更多的製度創新和實驗的自主權力,運用得當會產生更大的效應。

區域協調發展進入國家發展戰略視野,將進入一個大的轉換期。跨區域經濟交流與合作將進一步加強,並形成各具特色的區域分工和合作格局。大城市圈將成為區域經濟發展的主導力量,新一輪區域合作將逐步由各地方政府主導轉變為企業主導。

中國的經濟區域正在共謀打破行政區劃和體製的堅冰,朝著市場一體化的和諧新格局邁進。從“省份經濟”邁向“區域經濟”,不同類型區域的全麵快速發展,推動了整個國民經濟的持續快速發展,成為推動中國新一輪改革開放越來越重要的支柱力量。

陳秀山:培育更多的區域經濟增長極

009年以來,國務院以前所未有的高頻率,先後將12個區域規劃上升到國家層麵。我認為,國務院采取的這種方式的深層意義至少有兩個方麵:一是培育更多的區域經濟增長極,從而保證國民經濟的穩定增長。盡管這些措施的出台已經醞釀了很長時間,不是直接應對金融危機的衝擊,但由於外部環境變化,加快了規劃批複的步伐,客觀上對抵禦金融危機的衝擊、保持經濟穩定性,起到了積極作用。另一方麵,從長期戰略的角度來看,更是為了促進區域協調發展,改變區域發展失衡帶來的消極影響,有利於促進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