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2月,在哥本哈根世界氣候變化大會上,溫家寶總理宣布,中國是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增長速度最快的國家,中國將在保護生態基礎上,有序發展水電,積極發展核電,鼓勵支持農村、邊遠地區和條件適宜地區大力發展生物質能、太陽能、地熱、風能等新型可再生能源。中國計劃在2010年前,將新能源消費比例提高到10%,2020年前達到15%。
在去年國務院為應對國際金融危機而新增的四萬億投資中,直接用於節能減排、發展新能源產業的資金就達到了2100億。中央政府推進新能源產業發展的決心之大,力度之強,前所未有。
事實上,早在國際金融危機爆發之前,中國就采取一係列重大舉措,切實施行節能減排,推動新能源產業的發展。
從2007年開始,全國就統一行動,拆毀了國內所有的燃煤小電廠並積極推動有效開發利用煤層氣(瓦斯)。與此同時,全國還取消了553項高汙染、高耗能和資源性產品的出口退稅;當年,國家還先後出台了天然氣、煤炭產業政策,以推動能源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優化能源使用結構。
接下來,國家又實施了新修訂的《外商投資產業指導目錄》,對我國稀缺或不可再生的重要礦產資源不再鼓勵外商投資,同時進一步鼓勵外資進入循環經濟、可再生能源等產業;一些不可再生的重要礦產資源不再允許外商投資勘查開采,限製或禁止高物耗、高能耗、高汙染外資項目準入。同時,建築物強製節能、家用電器節能標準等也正在逐步進入實施階段。
新能源產業和低碳經濟的發展,使我國的經濟發展開始逐步擺脫單純依賴傳統能源、資源的局麵,降低了我國經濟對石油等傳統能源的依賴程度,同時也帶動了一大批相關產業的快速發展,為我國經濟的發展增添了新的活力。
2008年,席卷全球的國際金融危機爆發後,受製於國際能源市場的傳統產業一度陷入困頓,但剛剛興起的新能源經濟卻以其低依賴性、可持續性的特點成為我國經濟增長中的一個亮點。
潘家華:低碳經濟帶來巨大機遇
記者:低碳發展具體將帶來哪些機遇?
潘家華:建設低碳城市,發展低碳經濟,具有非常積極的意義,可以為地方今後的發展帶來很多機遇,起碼有以下幾條:
一,發展低碳經濟與國家正在開展的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在本質上是一致的,是貫徹和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具體體現,與國家宏觀政策相吻合;二,發展低碳經濟,通過與節能減排和生態市建設相結合,可以強化當地的可持續發展;三,可以創造國際合作的機會。通過發展低碳經濟,可以吸引來自發達國家的低碳技術投資,促進國際合作;四,可以增強經濟競爭力。低碳經濟的著眼點是未來數十年以“低碳經濟”為標誌的新一輪全球競爭,中國要未雨綢繆,爭取在競爭中占據一席之地;五,低碳經濟倡導的綠色生活方式、理性消費理念與每個人的健康密切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