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新農村新城鎮建設雙輪互動(1 / 2)

從2004年到2009年,中央已連續出台6個指導“三農”工作的“一號文件”,強農惠農政策密度之大、力度之大、突破之大,前所未有。新世紀連續發表的第7個“一號文件”——《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加大統籌城鄉發展力度進一步夯實農業農村發展基礎的若幹意見》,以“加大統籌城鄉發展力度,進一步夯實農業農村發展基礎”為主題,意味著我國“三農”發展將在統籌城鄉發展的新理念帶動下,呈現出新趨勢。

這幾年,“皇糧國稅”免了,補貼年年增加,農業連年增產,農民連年增收,農村形勢持續向好。在這種情況下,第7個“一號文件”繼續鎖定“三農”,充分體現了黨中央、國務院把“三農”工作放在重中之重位置的堅定決心。

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同時,積極穩妥推進城鎮化、提升城鎮發展質量和水平成為增加居民消費,擴大內需,調整經濟結構的一個重要著力點。將農民變為城市居民,通過提高第三產業比重,消化和吸納農村轉入人口,並放寬中小城市和城鎮戶籍限製,是2010年社會經濟發展的最大亮點。

城鎮平台搭建得越高,產業支撐能力越強,支持、輻射農村發展的能力就越大,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步伐也就越快。不斷完善公共財政與市場化投入密切結合的城鎮發展路子。完善工業區起步區基礎設施配套建設的同時,對城鎮工業區進行綜合配套,完善交通、供水、排汙網絡,全麵提升工業區承載力;按照梯次發展戰略,確立農產品交易和三產發展區,拓展經濟發展空間,拉開城鎮發展框架,壯大城鎮經濟實力。同時,做優做強優勢產業,加大科技投入,鼓勵產業集聚和企業自主創新,提高企業產出效益的思路,重點抓好城鎮經濟發展的新亮點,為新城鎮建設提供有力支撐。

通過引進項目,開拓農村發展的新思路,轉變農民發展的新觀念,讓農民學到技術的同時也學到闖市場的能力。以城鎮工業區、商貿區、居住區為依托,為農民搭建創業平台,吸引農民進鎮創業。教育和引導農民轉變投資方式,鼓勵農民將閑散資金向創業經濟轉移。鼓勵農民發展“家庭經濟”,興辦“家庭工廠”,積極推行農村經濟合作組織建設,加快發展村級集體經濟,增強自我發展能力,為城鎮經濟發展增添新的持久的活力。

韓俊:解讀“一號文件”

今年中央“一號文件”主題是“加大統籌城鄉發展力度,進一步夯實農業農村發展的基礎”,這個“一號文件”及近六個“一號文件”可以說是有機銜接、一脈相承。之所以提出要“加大統籌城鄉發展力度”,是因為農村發展中深層次的問題無法靠農村自身加以解決;而之所以在農業連年豐收的時候提出要“進一步夯實農村發展的基礎”,是因為我國農業的基礎還太薄弱。因此不能好大喜功、盲目冒進。

雖然我們糧食連續6年豐收,但是農業發展的基礎仍然是很脆弱的,比如農田水利投入還是遠遠不夠,欠帳太多,我們吃老本的時間太長。過去的經驗表明,稍微一放鬆就有可能出現糧食生產的大波動。雖然農民收入連續6年保持了比較快的增長速度,但是城鎮居民的收入比農民的收入增長得更快,過去6年城鄉的收入差距是在持續擴大,這也影響了農民的購買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