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夠依托人大、政協的工作平台行使話語權,將研究成果轉化為社會實踐,這既是對我所進行的研究的充分肯定,也是鼓舞我繼續前行的強大動力。”
全國政協委員、全國政協常委、全國人大常委,武漢市副市長、湖北省副省長、全國工商聯副主席、民建中央副主席,雖然職務在變,身份在變,經世濟民、以學報國的責任感與使命感卻始終一以貫之,近20年來,辜勝阻理論與實踐並重,教學科研與參政議政並舉,以學者的敏銳與良心,從官員的視野與高度,關注經濟社會焦點、熱點問題,建言獻策、建言立論,被譽為“國策高參”,每年全國“兩會”期間,都是各路媒體記者“圍追堵截”追蹤報道的新聞人物。
2000年4月,本刊曾刊發題為《青年學者辜勝阻政壇創輝煌》的文章,10年後,2010年“兩會”前夕,本刊記者再次采訪了辜勝阻,傾聽這位學者型官員的“兩會”情緣。
一切成就皆非偶然
1993年2月26日,遠在美國密西根大學進行雙邊合作研究的辜勝阻收到了一份來自祖國的電傳,通知並祝賀他當選為第八屆全國政協委員。幾個月前,他剛被評為武漢大學博士生導師。喜事,成雙地降臨在這位37歲的青年才俊身上,讓人好不豔羨。而熟悉他的人卻深知,“一切成就皆非偶然”。
早在1986年初,《光明日報》就曾在頭版頭條報道辜勝阻的事跡,並將之作為典型加以推廣,號召廣大知識分子學習他紮紮實實致力於學術研究的精神,像他那樣“堅持理論聯係實際,走正確的治學道路”,“把個人的事業同祖國的需要緊緊地聯係在一起”。那時候,年僅30歲的他已在學界展露鋒芒,被譽為中國經濟學界的一顆“新星”,引起了包括中國政界高層在內的社會各界的普遍關注——
20世紀80年代初,從武漢大學經濟係畢業後,辜勝阻根據國情,潛心研究中國人口與經濟發展這一重大社會課題。他在進行大量的社會調查研究的基礎上,撰寫出題為《進一步控製中國人口增長的對策》的論文,不僅獲得了中國首屆人口科學優秀成果一等獎,而且受到時任國務委員、國家計劃生育委員會主任彭雲的高度重視。她將文章分送各位副主任和司長閱研,還給辜勝阻寫了一封熱情洋溢的信,信中說:“你的對策思路我很讚同”,“我們正在按照這一思路設法改進工作。”
20世紀80年代中後期,針對中國農村勞動力非農化與農村人口城市化的新問題,辜勝阻提出了著名的“二元城鎮化”發展戰略,引起學界、政界的高度關注。時任全國人大常務委員會副委員長孫起孟看了他撰寫的調研報告《農村剩餘勞動力流動轉移對策》後非常欣賞,這一報告還得到了中央領導同誌的高度重視,批閱說:“這一研究報告非常管用。”
大學畢業後留校任教,29歲晉升為副教授,33歲升任教授,一路走來,辜勝阻在職稱兩次破格晉升的同時,各種榮譽也接踵而至,“國家有突出貢獻的留學歸國人員”、第三屆“中國十大傑出青年”、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第六屆孫冶方經濟科學獎、國家“五個一工程”獎、“跨世紀人才”、“國家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等十多項榮譽與獎勵都降臨到辜勝阻頭上。可又有多少人知道,收獲背後付出了多少耕耘!
為了深入調研,獲得第一手信息與數據,辜勝阻先後數十次跋山涉水,深入到湖北、廣東、福建、北京、山東等10多個省市,進行了大量的調查,總計完成大中型社會調查項目30多個、調查問卷50000多份。僅“人口流動與經濟發展”一個課題,問卷調研的計算機處理數據,摞起來就有一尺多高。
作為社會科學工作者,為搜集第一手信息資料而采取的包括問卷、蹲點調查和實地觀察的民間調查,既不同於黨政機關組織的社會調查,也不同於新聞界組織的新聞調查。在調查研究的過程中,辜勝阻常常遭遇“閉門羹”,但他堅信“背靠理論,麵向現實”的治學信條,堅持不懈地對中國經濟社會中的熱點問題進行廣泛而深入的研究,終結累累碩果。
“全國政協優秀提案”影響至今
1993年3月12日,辜勝阻從美國飛抵北京,參加全國政協八屆一次會議。在一次接待外賓過程中,時任國家主席江澤民要求民建中央的同誌研究一下農村剩餘勞動力問題。時任全國人大副委員長、民建中央主席孫起孟把這一任務交給了民建中央委員辜勝阻。
1994年3月,全國政協八屆二次會議上,辜勝阻就“合理引導我國‘民工潮’和農村剩餘勞動力問題”在全體大會上作了口頭發言。他首先肯定了農民流動所形成的“民工潮”的積極意義。這種思想,在當時普遍將“民工潮”視為“盲流”的社會輿論中,無疑石破天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