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馬光明古關雄風繪新彩(1 / 3)

在西部大開發的浪潮中,位於河西走廊的工業重鎮嘉峪關市,處處湧動著激情與活力。2002年的春夏之交,組織安排馬光明到嘉峪關市工作。馬光明這位生在甘肅、成長在甘肅、工作在甘肅、為官在甘肅的回族幹部,轉眼從擔任嘉峪關市長到擔任嘉峪關市委書記已經八年多了,馬光明日複一日守護著家鄉這片神奇的土地,耕耘著家鄉這片肥沃的土地。馬光明在這雄關之市,揮動著他的畫筆,為新時代的嘉峪關添色,增彩。

生態立市 讓嘉峪關成為戈壁綠洲

2006年,地處戈壁灘的嘉峪關市市長馬光明被建設部授予“全國園林綠化優秀市長”稱號。

毋須置疑,馬光明成為戈壁城市的綠化市長,必然走過了一條艱辛的路子。2002年,馬光明出任嘉峪關市市長的時候,嘉峪關市沙漠化麵積占城市總麵積的76.7%,年蒸發量是降水量的30倍,幹旱少雨,自然植被差,土地荒漠化嚴重,生態環境基礎薄弱。

這樣的環境,群眾生產生活積極性低,投資者也難以青睞。任誰也對這個地方提不起興趣,活不出精氣神。如此之下,一市之長,如何抓發展?馬光明一上任即遇到了這個難題。

環境不好,城市難立。馬光明認為必須先從城市建設上有所突破。

在此基礎上,馬光明大膽而開創性地提出了“以人為本、以水為脈、以綠為基,堅持生態立市、創建國家園林城市”的策略,並從管理體製、資金保障、政策措施、規劃建設等方麵全力支持城市園林綠化工作。

說時容易做時難,何況是在沙漠之地搞綠化。擺在馬光明麵前的是殘酷的現實:嘉峪關屬戈壁荒漠,風沙大、氣候幹燥,少雨、植被稀少,生態脆弱,揚沙浮塵、沙塵暴等極端氣候多發,生產生活條件艱苦。為改善人居環境,在土地整理、生態建設方麵成本非常高,種活一棵樹需投入300至500元,遠高於中、東部城市。在這樣的情況下,馬光明提出全市黨政機關、企事業單位職工每人每年從工資中拿出300元以上用於城市綠化建設。這在當時遇到了一些阻力,而馬光明卻相信這是一時的陣痛。

資金到位了,行動更重要。馬光明每年親自組織開展春秋兩次全市性的義務植樹活動,積極動員酒鋼(集團)公司、鐵路等駐嘉單位以及社會各界參與城市綠化工作,不斷豐富義務植樹新內涵,先後建成了“黨員林”、“雙擁林”、“公安林”、“三八林”、“青年林”等紀念林地,使市義務植樹盡責率達到87%以上。在馬光明的重視支持下,2004年組建了嘉峪關市園林綠化局,進一步加大了城市園林綠化工作的管理力度,建立完善了財政、企事業單位和個人共同投資、共同受益的多元化投融資體製。在工作方法上,馬光明積極思考不斷創新完善城市綠化工作體製,積極開展綠地認建認養活動,在全社會形成了“植綠、愛綠、護綠”的良好氛圍。

這些年,嘉峪關先後榮獲“全國園林綠化先進城市”、“甘肅省綠化模範城市”、“甘肅省園林城市”、“國家衛生城市”、“國家環境保護模範城市”、“全國雙擁模範城市四連冠”等榮譽稱號,城市生態環境得到了極大的改觀,人居生活環境質量不斷提高,嘉峪關的城市建設也越來越緊接時代,戈壁城樓之外,是綠色生態、盎然生機。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十一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吳邦國在視察嘉峪關工作時題詞:“湖光山色、戈壁明珠”。這既是對嘉峪關城市建設和生態環境建設的充分肯定,也是極大的讚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