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張效廉讓百姓生活“得勁兒”(1 / 2)

哈爾濱是傳說中的浪漫之都,夏天有桃紅柳綠的太陽島、碧波蕩漾的鬆花江,冬天有晶瑩剔透的冰雕雪景。素有“東方小巴黎”的別稱、“東方莫斯科”的雅號。近年來,哈爾濱市政府在黨中央科學發展觀的統領下,與時俱進,普惠民生,為城市建設翻開了嶄新的一頁,為人民編織了生活保障網。

順民意 解民憂 惠民生 民生市長傾情棚戶區

張效廉祖籍山東梁山,生長在吉林林場,大學畢業後曾從事過多年共青團工作,所以在他身上,既洋溢著團幹部青春的活力、幹勁和熱情,還兼備著東北人特有的質樸元素和不平則鳴的好漢基因,更有著深厚的民生情結。 2007年2月4日,和著早春的節拍,張效廉就任哈爾濱市市長。他上任後調研的第一站是勞動和社會保障局,其目的是要了解百姓的真正需求,想有的放矢地為百姓辦點實事,要傳遞黨和政府關注、重視、保障和改善民生的真情和決心。

關於民生,張效廉的理解非常質樸:“民生就是人民要生活,生活要幸福,幸福就要‘得勁兒’,我們要想人民所想的事,辦人民所需的事,這樣人民才能幸福,才能‘得勁兒。’當前最迫切、難度最大的民生問題,是解決百姓住的問題。”

“好民居”工程被列為民生行動第一項計劃,核心就是讓老百姓“有好居”、“居得好”。哈爾濱市抽調40名骨幹力量成立了棚改領導小組,張效廉親自擔任組長。他和領導小組成員輕車簡從,明察暗訪, 足跡踏遍哈爾濱市的每一個棚戶角落。

在五保戶楊秀芝家中,張效廉看到這間隻有五、六平方米的棚戶屋裏居住著祖孫兩人,小屋裏連一張寫字的桌子都放不下,孩子隻能在自己的腿上寫作業。效廉同誌唏噓不已:“在改革開放30年後的今天,作為國家老工業基地之一的哈爾濱,仍有8萬餘戶居民住在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條件極差的棚戶區中,這裏的居民沒有一位副處級以上的幹部,連直係親屬都沒有!身為市長,我感到十分痛心,同時更加堅定了我們改造棚戶區的決心。”

經過反複論證,市政府確定了“五年任務,三年實現,爭取兩年完成”的目標,以2008年為起點,爭取到2010年完成85片區、530萬平方米棚戶區改造,解決8萬餘戶居民住房問題。

以往棚戶區改造是以房地產開發商為主體,以市場為導向,以贏利為目的。這次棚改工程把改善民生放在價值取向首位,站在群眾角度算賬,真正把棚改作為一項民生工程、民心工程來抓,創新運作模式,組建了哈投民生拆遷公司、“好民居”建投總公司,提高了市場化運作水平。創新政策,形成了政策集成創新效應,推出的“拆一還一、捆綁式開發、設置最低保障戶型、股轉租、溫暖拆遷、可買可租、嚴格執行最低補償標準”等七大政策,最大限度地保障了低收入和困難群眾有房住。

在克服了棚戶區居住密度大、拆遷難度高、資金短缺等困難後,棚改工程進展順利,現已拆遷棚戶區410萬平方米,建成回遷房127.8萬平方米。1.6萬棚改戶喜遷新居,新增廉租住房受益戶4412戶,分別完成年計劃的160%和220.6%。竣工經濟適用住房171.97萬平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