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第一身份是教育官員。質量工程、示範性高職、國家級大學科技園、“教授上講台”、大學英語改革、現代遠程教育、“教育超市”及“數字化學習港”等文件或項目的出台和實施都與他密切相關。
他又是教師。從1990年自日本留學回國起,他一直在清華大學教書育人,曆任講師、副教授、教授、博士生導師、院士……美國、歐洲、日本、中國的一流大學、研究機構、企業等中都活躍著他的學生。
他還是科學家。曾研製成功我國首台接入路由器,而且還發明和提出了透明計算和一種基於該模式的新型網絡計算機。他多次獲過過國家科技進步獎、國家技術發明獎和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進步獎。
更令記者感興趣的是,他還兼任了近5年的中央廣播電視大學的校長!在此期間,他提出和推進了網絡教育的公共服務體係建設和數字化資源中心建設,為中央電大的發展、為我國學習型社會建設探索了道路、打下了基礎。
係統設計最重要
那是在2001年11月23日下午,中央廣播電視大學召開中層以上幹部和具有副高級以上專業技術職務人員會議。在這次會議上,教育部高教司司長張堯學被教育部任命為中央廣播電視大學校長(兼任)。教育部黨組副書記、副部長呂福源在介紹張堯學的有關情況後,說:“張堯學同誌具有在高等學校工作的經曆,在教育部科技司和高教司工作的業績非常突出,同時還是一位資深計算機專家,對於中央電大來講是一個非常有利的條件。教育部黨組相信,張堯學在兼任中央電大校長後,能夠一如既往地投入精力和發揮才能,使中央電大的工作不斷取得新的成績。”
作為教育部高教司司長的張堯學很清楚,中國和世界的高等教育格局都在發生急劇變化,網絡技術的出現對高等教育、特別是繼續教育帶來了重大機遇和挑戰。這使高等教育的教育教學手段在發生深刻變化,改變了傳統學校的概念和課程教學的概念。電大能否抓住機遇、迎接挑戰、走在時代的前麵,不斷進取、不斷創新?
電大的特點是什麼?張堯學說,電大的主要特點是姓電,電大是一所小平同誌親自創立的、利用時代最新的現代信息和教育技術為以在職人員為主的全國乃至世界人民提供學習服務的大學,是一所遍布各地的大學、沒有圍牆的大學、在自己家門口或在自己家裏的大學、是一所什麼時候想學習都能學習的大學。這是其他的大學所無法替代和比擬的。
電大還有一個全國性的係統,在各省市自治區、在全國的各個市縣,都有與中央電大關係密切的、教學和服務一體化的地方電大。這是一筆多年建設和積累下來的巨大的財富。
電大還是一個花錢少,收效大的教育。電大雖然是大眾化教育,但也培養出了不少部級以上領導甚至院士。中央電大是世界上最大的大學,有300多萬在校學生。但國家基本上不投入培養經費,全部依靠學生的學費辦學。而學生的學費,與普通同類學校相比,也是少的。
但是,電大也有它的不足。這就是在思想認識、管理模式、運行機製、人才隊伍、創新能力和使用現代信息技術方麵還不適應時代的發展和要求。
係統設計,就是要在培養什麼樣的人,怎樣培養人這兩個問題上,準確定位、明確目標、采取科學的方法和手段,繼承優秀傳統、發展被實踐證明是正確的東西和探索那些有可能是正確的東西、改革那些被實踐證明是不正確的或不適合的東西。從而走出一條適合中國國情的終身學習和繼續教育之路。
針對電大當時存在的行政色彩較濃、某些方麵仍然按傳統方式辦學等問題,張堯學和電大管理班子一起,明確提出了“電大姓電;要以服務取勝;要繼承、發展和推動已有的基於網絡的開放學曆教育、麵向社會的基於網絡的培訓教育;探索和開展為全國各高校網絡教育服務的網絡公共服務體係、即教育超市和後來的數字化學習港;探索和開展數字資源中心建設和服務”的三條腿走路方針。
張堯學說這個方針就是強調兩點:資源共享和服務。中央電大的改革與發展,方向就是如何加強資源共享與服務,這也是與終身學習社會建設緊密相連的。
數字資源中心建設是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