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黃賢優:一個民營企業家的”過冬”(1 / 3)

冬日的廣州,雖不失陽光,但潮濕的空氣還是讓人有種透不出氣的感覺。

賢成集團的掌門人黃賢優在2009年的冬天為賢成集團選擇了新的辦公地址:位於廣州珠江新城一座外形酷似風帆的現代化、智能化辦公樓。這幢國際金融廣場裏雲集了數家國際著名金融機構的廣州總部、世界500強企業,以及歐洲國家駐廣州的政府機構。

黃賢優在他的辦公室裏熟練地泡著功夫茶。這並不是間很大的辦公室,甚至,與其他眾多老總的比起來,還顯得十分的小。一眼望去牆上也沒有很多企業老總習慣懸掛的與領導人的合影,倒是掛著一幅功力頗深的書法作品:蒼勁有力的《靜觀》兩個字。

對話從這個冬天開始,這位在媒體眼中極其低調的民營企業老總從一開口就說明了他並不情願接受過多的采訪,“冬天”也不是僅僅從2009年才開始的。

這個冬天

“我隻想踏踏實實地做好企業”

黃賢優的低調恐怕做財經的記者都有所了解。《經濟觀察報》的一篇新聞稿中曾這樣寫道“黃目前身兼白唇鹿和賢成集團等多家公司董事長,其人行事低調務實,從不接受媒體采訪。”

新浪財經的一個網頁上至今依舊有2003年揭曉的新財富中國富豪榜,黃賢優以2億元的身家名列其中,但當時也有人說,黃賢優的財富遠不止此。

如此,黃賢優在公眾麵前的形象就愈發有些神秘,哪些是傳說,哪些是真實?

黃賢優對此一笑置之。“我不屏蔽宣傳,但我主張不要太多主動的宣傳,尤其是對於企業家本人。宣傳更適合於一些早期創業和發展中的企業,創立企業品牌階段需要宣傳的引導並真正能夠發揮一些實際作用;其次宣傳更適合一些產品型企業,需要讓公眾加深對企業的認知度,強化消費者對產品的了解,而賢成不是這樣類型的企業。”

談及民營的發展史,身為民營企業掌門人的黃賢優流露出了些許的無奈。“中國的民營企業有點在狹縫中生存的感覺,每每國家宏觀政策的調整和國內外市場的重大變化,民營企業總是站在風口浪尖的最前沿,搖搖欲墜的接受著一次又一次的嚴峻考驗,所以現在我隻想踏踏實實的把企業做好。”

四年前產業結構就涵蓋了紡織、地產、鋁業、教育等多元化的賢成集團,從2007年起開始靜下心來客觀的梳理企業的產業規劃,痛定思痛、舍得舍失的進行一係列痛苦的“瘦身”,同時在企業最艱難的時期舉全力決意將公司主營產業向煤炭、能源及相關礦產資源領域進軍,目前賢成已完成主營產業的基本轉型。

“民營企業的發展一路都是艱辛的,受國際性金融危機的持續影響,去年一年大家都在說過冬計策,但實際上最讓我痛苦的回憶卻比這更早,‘冬天’其實不隻是今年的冷。”

2001年的那個冬天

冰雪:上市的艱難

棉襖:勇氣加信念,狹路相逢勇者勝

回憶自己的創業史,黃賢優並沒有過多的描述。十八九歲的他加入最早的深市“老五股”之一的深圳金田紡織股份有限公司,遠赴新疆,做起了一名普通的業務員。在新疆的兩年,他對種棉花、紡棉紗、織布,做服裝品牌都有了較為深入的了解。20歲出頭的時候,這個大多80後、90後還對未來規劃懵懂的年紀,黃賢優這個“60後”就已經開始創辦了他自己的貿易公司:賢成紡織貿易有限公司,開始了自己當老板的日子。

其實,改革開發後發家的“富一代”對第一桶金的獲得往往采取回避的態度。黃賢優卻顯得很坦然,他強調“我是憑借著年輕、實幹、肯吃苦創業的。從幾千裏之外的新疆采購棉花,轉輾到廣州賣,賺的除了部分市場信息的差異其他的完全就是中轉艱辛的的差價。” 紡織貿易做得有聲有色,1993年,廣州賢成集團有限公司就此誕生,幾年的財富積累和創業成功逐步催生了黃賢優新的企業發展模式。90年代初期開始國內房地產市場一片如火如荼,賢成也躍躍欲試從紡織貿易開始向房地產開發進軍。圈地、蓋樓、開發新型高檔小區,財富如雪球一樣越滾越大。與此同時,一個更新的理念頭湧上黃賢優心頭:“上市”。

對於90年末期的市場環境來說,這個動作無疑是一個很“潮”。

回憶起上市過程,黃賢優感慨不已。“上市的成功是喜悅的,但上市的經曆是痛苦的!”籌備上市過程中遇到第一個“坎”是額度問題。早期上市,每個省都有上市的指標。賢成集團有限公司計劃上市時,公司所在地廣東省的額度已經用完了。於是黃賢優把希望的目光投向欠發達省份,憑借著多年紡織產業的地域資源和政府資源,賢成最終得到了青海省的垂青,整合省級一家瀕臨倒閉且擁有近萬名員工的老國有紡織企業,開始了“借殼上市”的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