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起兵陳留收編黃巾(2 / 3)

關東聯軍建立的消息傳到京城,董卓驚恐萬狀,他一麵調集重兵加強防守,一麵不顧朝中大臣反對,準備遷都長安(陝西省西安市)。董卓把洛陽城裏所有富豪,集中到一起,扣上個罪名,全部處死,然後沒收他們的財產,再把洛陽全城百姓,共數百萬之多,驅逐前往長安。

洛陽到長安距離350公裏,要穿過崤山、華山,道路險惡。董卓命步騎兵在後逼迫,人們互相推擠踐踏,饑餓時更互相掠奪,沿途堆滿屍體。董卓自己留守洛陽,縱火焚燒皇宮、政府官舍、民宅。豪華蓋世的首都洛陽,成為一片焦土,周圍300裏以內,房屋全毀,雞犬不留。三月五日,漢獻帝劉協抵達長安。這時董卓還沒有到,政府大事小事,都由司徒王允主持。王允暫時屈意事奉董卓,董卓十分信任王允。董卓因袁紹起兵,便殺了他的叔叔太傅袁隗、太仆(交通部長)袁基及其他袁家老小,連懷抱中的嬰兒都不放過,一共50餘口。

董卓坐鎮洛陽,堵擊關東軍,當時關東軍人數雖多,但各路軍閥的首領多數是熱衷於割據稱雄的大豪強,相互之間的聯絡薄弱,又都懼怕董卓的涼州軍團強悍,都想保存自己的實力,各懷異心,誰也不願帶頭出擊。

曹操見皇帝西行,認為機不可失,要求聯軍立即出兵,他說:“我們發動義兵,誅殺暴徒,大軍已經集合,還有什麼遲疑?假如董卓利用皇帝權威,困守首都洛陽,向東征討,雖然暴虐無道,對我們也足以造成大的傷害。而今,焚燒皇宮,劫持天子,四海之內,無不震動,不知道下一步要做什麼,上天滅亡董卓的時候已到,大家一戰就可以平定天下。”

曹操說了半天,可無人響應。“你們不出兵,我出兵。”曹操自言自語地說著,離開了聚會廳。當夜,便召集夏侯惇、夏侯淵、曹洪、曹仁等商議,決定單獨出兵。

第二天清晨,曹操帶領人馬,離開酸棗,向西挺進。張邈聞訊,很是同情,但又不願一起出兵,便命衛茲帶領1000人協助曹操,而鮑信帶了他自己招募的5000人隨同曹操西進。

曹軍抵達滎陽(河南省滎陽縣)汴水,受到董卓部將徐榮的阻擊。兩軍初次交鋒,從早上一直打到傍晚。曹軍由於兵少,又是未加嚴格訓練過的新兵,並且得不到援助,被打得大敗,士兵傷亡很大。等到天色昏暗,曹操早已人困馬乏,正想衝出重圍,忽聽背後“嗖”的一聲,他忙將身子一閃,卻已躲避不及,肩上中了一箭。

曹操帶箭逃命,翻過一個山坡,不想徐榮的兩個軍士正伏在草中,見曹操馬來,雙槍齊刺,曹操坐騎中槍而倒,曹操翻身落馬。正在危急時刻,隻見一將飛馬趕來,揮刀砍死那兩個軍士,下馬救起曹操。曹操一看,原來是曹洪。

“大哥,快上我的馬!”曹洪急忙說道。

“兄弟,你沒有馬怎麼行?”

“不要緊,天下可以沒有我,不能少了大哥?!”

兩人正在推讓,後麵又傳來陣陣喊殺聲。曹洪不由分說,把曹操推上馬背,自己脫去鎧甲,拖著刀跟著馬後拚命奔跑。走不多遠,迎麵又遇到一群士兵,眼看後無退路,兩個人橫刀以待,準備決一死戰。不想士兵都大喊“曹公”,曹操近前一看,原來都是衛茲的部士,當時衛茲已經戰死,他們也在盲目地亂闖。曹操、曹洪便帶領他們逃回酸棗。

曹操回到酸棗,看到那些聯軍首領天天歡宴飲酒聚會喧鬧,根本沒有作戰的打算,感到非常氣憤。他對張邈等人說:“各位如果能采納我的計劃,大事必成。請袁紹率河內部隊,進逼孟津,酸棗的軍隊據守成皋(河南省滎陽縣),控製敖山——糧草所在地封鎖轅山嶺,(河南省偃師縣南)、太穀口,掌握外圍險要,然後請袁術率南陽部隊,攻擊井水、析縣(河南省內鄉縣北),直入武關(陝西省商縣內),威脅三輔。各軍興築高大堅固的城堡,嚴密防守,不跟涼州軍團作正麵衝突,而隻派出遊擊部隊,展示反抗力量的優越形勢,靜待董卓內部變化。我們名正言順地討伐暴逆,可以立即決定勝負。而今,聯軍用正義號召天下,卻遲遲疑疑,不肯前進,使天下失望,我為大家感到羞恥。”

張邈等不能接受這項布置。曹操遂對這些聯軍將領感到絕望。他知道自己的軍隊損傷太多,必須整補。於是就和曹洪、夏侯惇等前往揚州(安徽省及江西省)徐州等地招募新兵。在揚州刺史陳溫、丹陽(安徽省宣城)郡長周昕的支持下,招得4000多人。不料到龍亢(安徽省懷遠縣西北)集合時,新兵發生叛亂,火燒曹操的營帳。曹操親手殺死了幾十人,從大火中衝殺出來。但新兵已大半逃散,決心跟隨曹操的隻有500多人。後來在銍縣(安徽縣宿州西南)、建平(河南省夏邑西南)兩地又重新招募到1000多士兵加上曹洪的家兵和汴水之戰剩下的士兵,共3000餘人。曹操帶著這支部隊再度北上,這次他不再到酸棗和兗州軍一起集合了。索性渡過黃河,趕到河內,直接去受盟主袁紹的指揮了。

不久,酸棗糧草告盡,各軍拔營星散,同時內訌又起。兗州刺史劉岱和東郡郡長橋瑁,互相仇視,終於劉岱火並了橋瑁,派王肱去東郡當郡長。曹操率軍駐紮在袁紹處,受到袁紹的款待,但過了很久,袁紹也同樣一句不提出兵的事。曹操堅持要求他出兵,他卻反問:“假如討伐董卓不成功,哪裏可以立足容身呢?”

“你到底有什麼打算呢?”曹操反問。

“我麼,準備另立一個……”袁紹以為曹操明白了他的意思,便詳細談了自己準備另立幽州牧皇族劉虞做皇帝的計劃,並且要曹操支持他。

“我不讚成!”曹操直截了當地說道:“我們興起義兵,天下莫不響應,這全靠一個‘義’字。皇上幼弱,受到奸臣控製,但並不像西漢朝九任帝劉加那樣,有什麼罪行。一旦改變了皇帝,天下誰能接受?各位如果北向劉虞稱臣,我自獨向西討伐董卓。”

袁紹得不到曹操的支持,就向其堂弟袁術求助。誰知袁術自己想當皇帝,怕立劉虞對自己不利,因此竭力反對,而劉虞本人又堅決拒絕袁紹、韓馥要擁他當皇帝的要求,袁紹等隻好作罷。

事後,冀州州長韓馥,眼看天下英雄豪傑,都歸附袁紹,妒火中燒,便暗中減少糧草供應,打算使袁紹的部隊因饑餓而離散。正好,韓馥部將鞠義叛變,韓馥討伐,反被擊敗。袁紹就跟鞠義結合,之後又聯絡幽州降虜校尉公孫瓚南下進攻冀州,乘機脅迫韓馥讓出冀州,自任冀州牧,割據河北,逐漸在黃河中下遊形成一股強大力量。

從公元190年到公元191年,形勢逐漸發生變化。原來在討伐董卓名義下暫時聯合起來的關東豪強,這時已完全轉入混戰狀態。各路將領你爭我奪,自相殘殺,展開了曠日持久的大混戰,加上之前的董卓遷都之亂,造成了百姓的大量死亡和生產的極大破壞。曹操在他寫的《嵩裏行》一詩中,以悲痛心情,真實、形象地反映了這個曆史事實。

關東有義士,興兵討群凶。初期會盟津,乃心在鹹陽。軍合力不濟,躊躇而雁行。勢利使人爭,嗣還自相戕。淮南弟稱號,刻璽於北方。鎧甲生蟣螽,萬姓以死亡。白骨露於野,千裏無雞鳴。生民百遺一,念之斷人腸。

譯文:

起義的關東各州郡長,興兵討伐董卓一群惡狼。開始約定會師盟津,大家心裏想直搗鹹陽。大軍雖合卻不齊心,觀望不前像大雁踟行。彼此爭權奪利,不久又動刀槍。淮南袁術稱了帝號,北方袁紹私刻璽章。鐵甲生了蟣螽,百姓大量死亡。白骨露於田野,千裏不聞雞唱。百姓百個隻剩一啊,想起來痛斷肝腸!

這首五言詩,總共八十個字,卻概括了此間紛亂多變的曆史事實,猶如一幅曆史畫卷。語言簡潔,氣魄宏大,感情深鬱,因此,後人稱它為“詩史”和“東漢實錄”。

嵩裏,本地名,在泰山南,據古代迷信的說法,人死靈魂歸於嵩裏。後被作為樂府曲調名,和在此之前曹操作的另一首直接反映漢末重大曆史事件的五言詩《薤露》同屬送葬的挽歌,也都屬於樂府詩。樂府詩反映現實,一般說來眼界比較狹小,對於重大的政治事件,則很少涉及。作為一個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而又心懷雄圖的曹操,將其才華投注到文學上時,其眼界、氣象要廣闊得多。挽歌曲子,到了他手下,則成為了短的敘事詩。再看他作的敘述何進邀董卓至董卓遷首都的詩《薤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