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元二十一年,即公元733年時,因為長安秋季多雨,五穀收成甚差,玄宗便遷到了東都洛陽,所以開元二十三年的省試是在洛陽舉行的。
試期結束之後,杜甫難免有些患得患失的心情,他終日煩悶,企圖借酒消愁。不過,這時還不曾與杜甫相識的李白有詩雲:“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誠然準確地表達了杜甫此時的狀態。
第二年正月,寒梅開始吐蕊,常科各科的錄取名單公諸天下。杜甫榜上無名!
當杜甫得知自己並沒有進士及第時,巨大的心理落差使他一下子陷入沮喪、失望之中。洛陽城上下一片喧鬧之聲,人們都在熱烈地討論著新科進士。杜甫的心情非常落寞,看到別人揚揚得意的樣子更覺沉鬱受挫,他不想留在洛陽,麵對朋友們的安慰和勸解。杜甫決定離開這裏,往齊趙一帶遊曆,以期能借助山川美景,一掃胸中的抑鬱。
對杜甫來說,這次應試落第無疑是一個慘痛的教訓,它在杜甫的心靈裏烙下了難以磨滅的痕跡。然而,杜甫求取功名的決心並沒有因此而斷絕,這不是名利心作祟,而是當時文人們的理想使然。
往遊齊趙
開元二十四年,即公元736年,杜甫帶著抑鬱的心情來到齊趙之地,開始了他的第二次漫遊。後來,杜甫有兩句詩形容了這次漫遊的情形:
放蕩齊趙間,裘馬頗清狂。
——《壯遊》
這就是年輕時代的杜甫,與後來我們心目中的形象還是有些差距的。在這片陌生的土地上,他毫不約束自己,任性放縱且隨興所至。借著這樣的生活,他的寥落心情逐漸平複下來。
齊趙一帶是現在的山東和河北南部,地形險峻而雄偉,名山美景俯仰皆是。這樣的自然環境無疑喚醒了杜甫豪放坦蕩的個性。於是,一個抑鬱的文弱書生搖身一變成了縱馬馳騁的豪傑。
這期間,杜甫往北到過邯鄲(今河北邯鄲),往東到過青州(今山東青州),但他的具體生活,我們知之甚少。據流傳下來的詩歌顯示,杜甫這時期的主要活動是打獵和唱歌,當然,事實有可能並不是這樣。
杜甫在齊趙一帶結識了一位名士——蘇源明。蘇源明早年失去父母,據說身懷武藝,是杜甫早年結交的朋友之一。
春天,杜甫和蘇源明一同觀賞春日盛景,快意之餘,兩人便吟詠詩歌,渾然物外。冬日,他們結伴到青州西邊的青丘附近打獵。在一片蕭瑟之景、凜冽寒風中,在起伏如雲峰的山岡中追逐野獸;站立馬上射下飛鳥等等。這是完全不同於之前埋首文字的生活,杜甫覺得新鮮且暢快。
騎馬、射箭或馴鷹、打獵,這一類的狩獵技巧可能都是蘇源明教給杜甫的,而杜甫無疑能夠很快地領會要訣,熟練地予以運用。有一次,遠方飛來一隻鳥兒,杜甫放開馬韁,挽弓一箭,霎時間鳥兒便落在馬前。由此可見,杜甫的騎射技術十分高超。
這期間,杜甫的詩作有《登兗州城樓》《望嶽》,前者是一首普通的律詩,對於後者我們基本都耳熟能詳。這首詩描繪了泰山的景色,同時體現了杜詩風格的萌芽: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
造化鍾神秀,陰陽割昏曉。
蕩胸生層雲,決眥入歸鳥。
會當淩絕頂,一覽眾山小。
——《望嶽》
齊趙一帶的遊曆,不但充實,而且經曆了無數快意和喜悅。在這裏,杜甫好像完全變成了另一個人,絲毫找不到落第的憂鬱和頹唐,昔日善感的愁緒也被一種新的氣象——疏宕、不拘、豪狂所取代。杜甫非常滿足自己新生的模樣,他在這裏停留了很久,直到六年後,才返回洛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