曆史往往有一定的規律,而其中不變的一條就是,等到開國的君主把天下安定了之後,就馬上開始誅殺功臣,漢高祖劉邦也是如此,但是張良卻在這規律當中明哲保身,急流勇退,所以想要保全晚節還是需要高深的智慧、高度的修養的。
漢高祖劉邦統一天下之後,有一些在中途投奔關係不是特別近的人都是身敗名裂,比如韓信、英布和彭越等人。而那些與劉邦關係十分密切的人也都被他關押、抓捕,讓他們一輩子也都生不如死,比如樊噲、蕭何等人。
漢高帝五年的五月,劉邦正在洛陽南宮宴請文武大臣,觥籌交錯,興高采烈,正喝到高興的時候,劉邦也是喜不勝收,他還沉浸在一統天下的驕傲當中,於是就問群臣:“你們說說,寡人之所以能夠得到天下,是什麼原因?而項羽失去了他的大好前程,又是為什麼?”
王陵因為是劉邦的同鄉,而且從小就一起長大的,關係十分密切,他站起來對劉邦說:“大王,我覺得這個道理十分簡單,大王您的脾氣不是很好而且經常罵人,但是項羽的脾氣跟大王比起來算是好的,按照道理說,應該是比大王的人緣好才對。但是大王您出手大方,而且每當有將領下攻下一個城池,您就把那個地方賞賜給他,所以人人都勇猛無比,因此才能得到天下。反觀項羽卻十分小氣,他的將領打了勝仗,占領了城池,他不論功行賞,所以沒人為他拚命效忠,自然就會失去天下。”王陵說完之後,其他的大臣也都跟著發言,但是內容都和王陵說得差不多。
聽完這些,劉邦更是神采飛揚地跟他們說:“你們說得都不正確,你們隻是看到了表麵,沒有看到根本。寡人可以告訴你們,如果說到擬計劃、定策略,攻城略地,奪人先機而致勝,我比不上張良;要是說到辦後勤、練軍隊、安定後方,愛撫民眾,我比不上蕭何;要是說到指揮百萬大軍,攻城略地,我比不上韓信。他們這些人都是曠世奇才,而寡人卻能夠知人善任,讓每個人都發揮他們的特長,這就是我能夠得到天下的原因。而項羽卻隻有一個範增,他還容不得這個人,使得範增被迫回鄉,你們試想,他能不失敗嗎?”
漢高祖六年,劉邦分封有功之臣,當大家都為這名利爭得你死我活的時候,張良卻是淡然處之。
劉邦對滿朝文武說,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裏之外,是張良的功勞,封他為齊國三萬戶,地點任由張良自己選擇。
張良卻沒有接受這封賞,他對劉邦鞠了一躬,謝禮說:“臣蒙陛下的美意受寵若驚,但是臣不敢領受這封賞。想當初臣在下邳起兵,本就沒有什麼固定目標,然而萬幸的是在留縣遇到陛下,這可以說是上天的安排讓微臣有機會追隨陛下左右。而在微臣跟隨陛下南征北戰的那段時間當中,即使臣有些建議有幸被采用,也是托陛下的洪福,微臣沒有任何功勞。臣隻是請求陛下賜封微臣留縣,留下來做個永遠的紀念,這樣臣就心滿意足了。”可想而知,當滿朝文武都在為爭功而互相排擠和爭鬥的時候,而張良卻拒絕了這個封賞,實在是淡泊名利,而且擁有大智慧。因為這樣一來,張良沒有任何把柄會握在別人手裏,而此舉也讓劉邦十分欣慰和讚賞。
自從建都關中之後,張良就公開說:“我的祖父和父親之前都是韓國的宰相,國家被滅之後,我就散盡家財,隻是為了報國仇家恨,到後來,我卻因為自己的三寸不爛之舌竟然能夠追隨著帝王的身旁,而且受封萬戶,位為列侯,這對於一個文弱書生來說算得上到達了人生的頂峰,所以我非常滿足現在的生活,而且決定從今天開始,我會舍棄所有的塵世之間的大事小情,追隨著赤鬆子修仙學道去了。”後來張良真的將家門關閉,說是在家中修習奧妙之術,從來不接見別人,隻是獨享神仙般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