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王超:為什麼“國家隊”做不好互聯網(1 / 1)

王超:為什麼“國家隊”做不好互聯網

專欄

上線3年的某國有搜索花費幾億,市場占有率不到萬分之一,使用率近乎零,讓人唏噓。看來,原本在煤炭、石油、地產等行業如入無人之境的大國企,進入互聯網領域,並非就有先天的優勢。

互聯網作為近十幾年新興的行業,一開始並沒有被國有資本重視。但近幾年,“國家隊”大舉進入互聯網領域。人民網上市,新華網接著排隊,“人民係”和“新華係”分別推出自己的搜索引擎即刻搜索、盤古搜索,以央視為班底打造中國網絡電視台。除了傳媒行業。大型央企比如跟互聯網關係密切的電信運營商中國移動、中國電信和中國聯通,早早就開通了飛信或類似業務。

互聯網行業一度依靠央企電信運營商而存活。在互聯網泡沫破裂的新世紀初,門戶網站依靠短信彩信等sP業務在寒冬存活,有人戲稱“中國移動身上掉個渣,養活了中國互聯網行業”。

但世易時移,轉瞬之間格局大變。曾經仰運營商鼻息的騰訊在移動互聯網時代推出了微信,這款產品擁有3億用戶,集免費語音和文字短信,實時對講和視頻通話於一身,運營商淪為通道,中國互聯網行業差一步就要革了運營商的命。

有人疑惑,大國企要錢有錢,要資源有資源,要政策有政策,要人才想進門的人都擠破頭,為什麼會敗給不名一文的草根互聯網創業者?

雖說國企不差錢。但根據國資委的要求,國企薪酬並不能給得太高,何況在互聯網公司,最大的激勵機製並非薪酬,而是期權和股票,這在互聯網“國家隊”是根本不可能的,人民網上市之時,除了幾大國企和人民日報的持股之外,人民網員工並沒有股權,想要股權,也得像普通投資者一樣從市場購買。國企能給的。就是稀缺的大城市戶口,但戶口指標極為有限,也缺乏長期的激勵,一旦拿到,這些員工隨時可以走人。

中國互聯網行業相對其他行業起步晚。限製政策比較少,是中國最具有競爭力、市場化最充分、公司最活躍的行業之一。在門戶網站領域,新浪、搜狐、網易、騰訊四大門戶仍牢牢把持;在搜索領域,百度、搜狗、360等民營公司將“國家隊”甩過幾十條街,而移動互聯網和電子商務等一些還在燒錢的領域,還沒有“國家隊”敢進來。

十幾年來,在互聯網領域,鮮見過“國家隊”搞得過民營公司的例子。互聯網行業也是最早國際化的行業,新浪、搜狐、網易等第一批在美國納斯達克上市,資金來源也都是風險投資,除了公司本身雇員之外,還間接創造了很多本來不存在的就業機會,比如在淘寶上創業的人就有上百萬。

而屬於“國家隊”的即刻搜索,同時也具有“先天不足”,舉例來說,沒有工信部備案域名的網頁即刻搜索全部沒有收錄,有網友在微博評論道:“即使鄧真的高薪挖來了人才,一個屏蔽N多內容的搜索引擎,也不可能成功。對比現實世界,網絡是相對自由的,網民有選擇權。”

有人調侃說,“鄧亞萍做搜索引擎的難度跟李彥宏要拿乒乓世界冠軍差不多。”其實這正說明,在互聯網領域,“國家隊”必須明白自己還是新手,國企慣有的老大身段也務必要放下。遇到難局,也並不是靠換一兩個領導者就可以解決問題的。還是讓市場的歸市場,能進則進,該退則退,把珍貴的納稅人資源用到市場失靈的地方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