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王溱:有新意才會有活力(1 / 1)

王溱:有新意才會有活力

專欄

據報道,今年短信拜年的數量明顯低於往年。節前見過幾位同仁,紛紛說拜早年,且聲明過年不發短信了。還有的說單位領導囑咐了,大家都不彼此發短信拜年了,收到也不回。都回,浪費不說,真的要回,實在回不過來。許多人都有體會,一個節日收幾百條短信不算稀罕事。不回,不禮貌,回了,逐個寫實在受不了。群發,白給通訊公司送錢。左右為難。

多年前當電話進入大眾家庭,電話拜年便成了時興。一根電話線,連接著親朋好友,足不出戶,拔一下號碼,就可以盡情地表達對新年的祝福。實在太美妙了。當時許多人斷言,電話拜年將成為國人的最佳祝福方式,長期保留下來。走家串戶式的拜年,將永遠從人們的生活中消失。一語成讖,電話拜年時確實興了若幹年。人們坐在家裏,喝著茶水,磕著瓜子,翹著二郎腿,跟自己的親朋好友拉呱,優哉遊哉。但當人們由新鮮到乏味,由激動到麻木時,才感到單憑千篇一律的電話問候,似乎表達不了對親朋好友的掛念和祝福。還應該再有些更好的方式。恰逢通訊技術突飛猛進的發展,於是短信又成了人們的新寵。想說的,要表達的,當麵可以溝通的,不便訴說的,都可以通過文字來實現。肉麻點無所謂。過頭些也無妨。隻見文字不見蹤影又不直接對話,極大方便了方方麵麵的人群。更有些專業寫手,此時有了用武之地。華麗的辭藻,動聽的語句,富有哲理的祝願,激動人心的期望,讓節日短信如同洪流般地湧進每一個手機中。人們爭先恐後地相互轉發。給親朋好友發,給同事同學發,也給客戶用戶發,甚至給一些自己也弄不清什麼關係的人發。隻要手機上有儲存的號碼,都有可能成為接收的對象。

高興的是通訊公司。一個節日下來,光就此一項的效益,足夠一些企業忙活個十年八年的。短信拜年,成了國人的一道亮麗風景。也成就了行業壟斷的飛速發展。

然而,好東西吃多了就成了一個味道。短信拜年也是如此。方便固然是方便。但年年如此似乎就顯得索然無味。尤其是那些寫手們杜撰出來的賀詞。咋看很是新奇稀罕,但一旦看多了,也就如同嚼蠟。這兩年經常會收到一些摯友短信,上麵特別注明是原創,以區別於寫手們的大眾菜譜。

實際說白了。電話拜年和短信拜年日趨下降,還是形式內容上缺乏更多新意的緣故。不見人影不聞其聲的文字拜年,對年輕人可能還行得通,但對上了點年紀的人來說,盼了一年,終於有個由頭可以串串門子,見見親朋,啦啦家長裏短了,現在用短信代替,一個點擊就把一年的盼望了結了,怎能甘心?

當然,電話拜年短信拜年也是一種形式,並不能因噎廢食,隻是因人因事而已罷了。比如遠在外地的,出了國的,打個電話,發個短信相互問候一下,很方便也很實際。再就是關係不是很密切,又覺得逢年過節不問候一下有失禮節的,發短信也不失為一種好辦法。但是同在一個城市,而且頭天還在一起上班,第二天就發來似乎多日沒見的祝福短信,或打來拜年電話,就讓人覺得別扭,甚至生分了。更有不分對象的群發更是實在沒意思。收到短信的人,認真看一下的還不冤枉,不管回不回還知道是誰發來的,那些不認真的,一看沒有抬頭稱呼,直接點刪除鍵。花了錢,沒得好,還落了個沒誠意。其實,有心拜年的,就應該個發。這樣收到短信的人起碼清楚,這條短信不管長短,是誠心誠意發來的。問題是現在群發的還是占據多數,不但變成了一種形式,更讓人覺得像發小廣告。不遭人疏遠就怪了。

任何事物都是如此,沒有新意就失去了活力,就會被無情淘汰。但願短信拜年別走這條死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