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夏神州地大物博,中土縱橫三千裏,東臨大海,西至沙漠,北有草原,天賜大河望川,源起西北,流經北狄草原,下中原,過南蠻百越之地,從東南入海,幹流長五千餘裏。望川中段,有天雲嶺山脈,七座主峰高聳入雲,凡夫俗子隻見雲霧繚繞不見山頂真容,皆道有神仙洞府。山川聚天地靈秀,青山巍峨,碧水明澈,樹木蔥鬱,有飛湍瀑流爭喧,有奇禽異獸飛走,有嶙峋怪石佇立。天雲嶺地域氣候溫宜,雨量適中,土壤肥腴,一方民眾得此天佑福地,生活富足、民風淳樸。又有當世第一大修真門派“七殺門”,開宗伊始即盤踞在天雲嶺七峰,曆經數千年風雨自巋然不動,聲望與天雲嶺相得益彰。
七殺門創派已三千餘年,七脈同氣連枝,分別是妙門、巧門、刀門、劍門、靈門、勇門、智門。相傳,七殺門創始人本為天雲嶺地域一富家公子,俗名已無人知曉。其人少年時遊手好閑,生母離世後又受兄弟欺淩,父親憐其孤苦,又不忍看其碌碌一生,譴其孤身遊曆,十六歲起沿望川順流而下,窮盡青春歲月遍訪四夷,領略四方風土人情,嚐遍人間冷暖疾苦,爾後上體天心,自然得到。至四十歲還家,不料家中遭逢大變,父親離奇死亡,叔伯兄弟瓜分家產,七個忠勇家丁在家主墳前結廬而居。
一年後,滿家滅門,七個家丁失蹤,再後來,就流傳起七殺門的故事了。
其將二十餘年所得傾囊相授與七個家丁,分置天雲嶺七峰,留下“七脈共存,永不相殘”的訓誡後,竟不知所蹤。後人猜測其自感殺孽過重,有違天道,找個清靜之地自行參悟去了。不過,這並沒有影響到七殺門的繁榮,七位門主共尊主子為七殺門掌門,號“雲真人”,發揚其所傳之法,循其遊曆之路,廣納賢才。百餘年後,群雄並起,宗派林立,大大小小勢力紛紛冒頭,皆尊七殺門為天下第一宗門,每隔十年相約朝山,更有四夷數百族譴使來賀,一時聲勢無人能及。
如此又過千年,長生天、合一宗、圓覺寺崛起,七殺門實力仍傲視群雄,卻無複過往輝煌。而七殺門內部,或因門徒終不是雲真人那等驚才絕豔的人物,七脈共傳的修習法門演變成七種各不相同的功法,應對對敵的手段也大相徑庭。而十年一度萬宗朝山之時舉辦的武會,也從僅僅作為小輩兒弟子的修習成果評估,變得有了越來越濃厚的門內之爭的味道。武會中成績排名最後的三門將在接下來的十年裏被貶為“一字門”,主殿牌匾和對外稱謂皆要更改。七殺門下本來皆為兩字稱謂,如“武聖門”、“歸藏門”,若被貶為一字門,山門主殿牌匾要分別換成“勇門”、“智門”,在各門門主及弟子看來,是一件無比屈辱的事情,特別是小輩兒弟子間,一字門更是常常成為譏笑對方的理由。這兩千多年來,各門皆有被貶為一字門的過往,可謂是風水輪流轉,不過總有些倒黴鬼,或因為修習入門難,或因為初階威力小,成為一字門的常客,而其弟子更是常年抬不起頭。
妙門,又稱五仙門,第一代門主本為家丁醫師,修真之法脫胎於南蠻百越中的苗族,擅長以毒製敵。修到高深處,可掌控時間法則之力,謂之“毒藥·流年”。踞棲霞峰,當代門主為“疏影仙子”柳蔭;
巧門,又稱逍遙門,第一代門主本為家丁伶人,修真之法源於民間雜技,擅長以暗器製敵。修到高深處,鎖神識,惑六感,謂之“絲雨”。踞朝雲峰,當代門主為“情聖”莫別離;
刀門,又稱戰刀門,第一代門主本為家丁夥夫,講究“一力降十會”。修到高深處,刀意過處,生氣斷絕,一切莫可禦,謂之“斷水”。踞暮雨峰,當代門主為“不死佛陀”阿難;
劍門,又稱神劍門,第一代門主本為家丁裁縫,武功追求極致的速度,殺敵一千不惜自損九九九。修到高深處,攻擊可突破空間桎梏,謂之“破空”。踞暮靄峰,當代門主為“劍聖”孟小樓;
靈門,又稱禦靈門,第一代門主本為家丁獵戶,與獸為友,擅長馭獸製敵,後又發展出傀儡師技能。修到高深處,與靈獸血脈相連心意相通,謂之“雙生”。踞朝霞峰,當代門主為“鬆鶴二老”之趙送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