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約公元前313——公元前23),名況,趙國人,時人號為荀卿。

荀子是戰國晚期的一位儒家大師,他在中國思想史上有著重要的地位。荀子為了實現自己的政治抱負抱負:遠大的誌向。,曾到趙、齊、楚、秦等國進行政治活動,他從事著述,是在政治主張不得實現的晚年。荀子年青時到齊國稷(jì)下來遊學。齊國都城臨淄設置的稷下學宮,齊威王時已具規模,有淳(chún)於髡(kūn)、鄒忌等名士。等齊宣王時,他喜好尊寵“文學遊說之士”,前來稷下學宮遊學的人,如鄒衍、淳於髡、田駢、接予、慎到、環淵等76人,被授予相當於大夫的爵位。

荀子初到齊國,正當國兵強勢盛的時候。他說服齊相,治國不能隻憑權力地位,而要施行“聖人之道”,爭取統一天下,他對齊國君臣告誡說,齊國如果不行“聖人之道”,將有被瓜分的危險。他的意見、沒有被采納,告誡也沒有發生作用。後來,齊國果然被燕將樂毅率領燕、趙、秦、魏、韓五國聯軍打得大敗,幾乎亡國。

齊襄王複國後,學士們返回稷下。這時候,田耕一輩人都已死去,於是荀子脫穎而出脫穎(yǐnɡ)而出:整個錐尖穿過布袋顯露出來。比喻才能全部顯露出來。,三次被推舉為祭酒(學長),但不久就遭到讒言的攻擊,荀子隻好離開齊國,到了秦國。

在秦國見到了秦昭王和宰相範雎,荀子希望秦國能重用儒生,實行王道,完成統一天下的大業。秦昭王很賞識荀子,卻不采納他的政治主張。荀子見在秦國沒有什麼結果,無奈之下離開秦國到了楚國。在楚國,荀子很受春申君黃歇的賞識,被封為蘭陵(今山東蒼山蘭陵鎮)令,但不久又遭到一些人的讒言和攻擊,不得已又離開楚國到趙國。

這時春申君的門客對春申君說:“伊尹離開夏到殷,結果殷稱王而夏滅亡了,管仲離開魯國到齊國,魯國就變得弱小而齊國變得強盛了。這是因為賢者在哪個國家哪個國家就安定,荀子是天下有名的賢人,他到哪個國家哪個國家就會強盛。”春申君聽完後,馬上派去聘請荀子,荀子又來到楚國,繼續當蘭陵令。

楚考烈王二十五年(公元前238年),春申君被殺,荀子也被免官,於是定居蘭陵。荀子晚年轉為教書育人,他廣收門徒,傳授思想以儒家為主。對儒家學說,他不僅繼承、發展,而且還能有所創新。他在《勸學》篇中提出的觀點,到現在都有很大學習意義,例如“學不可以已!”“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冰,水為之,而寒於水”。

荀子不僅是戰國時代傑出的教育家,而且也是傑出的唯物主義哲學家和思想家。

荀子提出了天是沒有意識的自然物,指出“天行有常,不為堯(yáo)存,不為桀(jié)亡”,它有自己運動發展的規律,不會因人而改變,因此他反對盲目尊天,提出了“人定勝天”的光輝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