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客的千古吟唱
“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複還”,每每當人們想起荊軻,這個中國曆史上最著名的刺客之一,這樣略帶傷懷卻骨透豪邁的字句,就早早出現在意識當中,避無可避,雖趨俗套,但意境卻再貼切不過。藉由此,我們甚至可以窺見這個千古絕唱般的刺客故事,一如所有被曆史所銘記、被後人所傳頌的曾經,在寒風瑟瑟的易水河畔,決然一身的背影。隻是那時那地,誰曾想到,千百年後,這水、這風、這背影,都因為之後所上演的驚心動魄的刺殺秦王的大戲而成了亙古流傳的唱詞,輩輩傳詠。
就像很多故事一樣,都有一個源頭,有的是人,有的是事,荊軻刺秦王的源頭就是一個人——燕太子丹。燕太子丹作為刺秦王的幕後策劃者,自身也是一個悲劇式的人物。他是燕最後一個君主喜的太子,曆史上對於他的評價也都褒貶不一,但是更多人是懷著同情的眼光來看待他的。他想通過荊軻來挽救宗國的命運,完成自己的事業,但是卻把荊軻和自身推向了一條不歸之路。他作為一個政治家,雖然目光短淺、急功近利,但是也能夠做到禮賢下士、心係祖國,更讓人對他產生憐愛之心的還是他的命運。在他被自己的父親殺掉成為政治的犧牲品之後,他的門客為了紀念他,寫了一部被今人看成是曆史小說的《燕丹子》來記述他的生平事跡。這部《燕丹子》雖然已經失傳了,但是史書和民間在講述荊軻故事的同時,燕太子丹的生平也被流傳下來。他少年為質,想要報仇,保護祖國,最後卻落得被父親殺害以博得敵人歡心的下場,這個人物極富悲劇色彩,同時千古流傳的荊軻刺秦王的故事正從他這裏開始。
春秋戰國時期兩個諸侯國進行了一場戰爭之後,戰敗的一方或是雙方為了和解往往把本國很重要的人送到另一國去做人質,這個角色往往就由太子來充當。這在那個戰亂連年的時代本是很常見的事,但是到底誰是成王,誰是敗寇,心情自然不同,荊軻在燕國的時候,燕國太子丹就在秦國做人質,但是過了不久,他逃回了燕國。燕丹子過去曾在趙國做人質,而秦王嬴政出生在趙國,他少年時和太子丹要好。等到嬴政被立為秦王,太子丹又到秦國做人質。小時候是要好的同窗,長大後卻一個是萬乘之尊,一個是階下囚,巨大的地位落差本來就給太子丹造成了很大的心理傷害,再加上秦王對待燕太子十分不友好,少年時代的情誼早已蕩然無存,所以太子丹因怨恨而逃歸燕國。與此同時,燕太子丹也開始漸漸發現了秦王那不斷膨脹的野心和征服欲。
眼看著秦國不斷挑起戰端,天天出兵山東,攻打齊、楚和三晉,蠶食著各國的版圖,太子丹心中自然萬分擔憂。這樣的情形,燕國被秦王的戰火所覆滅也僅僅是時間問題了,可是以現在燕國逐漸衰弱的國力,連與其他普通的諸侯國較量尚且不足,根本談不上靠自己的力量來抵禦秦王的侵略。燕國國內被一片驚恐所籠罩。
心急如焚的太子丹隻好請教他的老師鞠武:“如今天下的形勢,老師應該比我還了解的,秦王嬴政的野心已經是有目共睹了,他殘暴的軍隊早晚要踏入燕國的邊境,我們要提早作出準備,不能坐以待斃啊,希望太傅能夠想出一計良策以解除燕國和天下的禍患。”恩師鞠武畢竟是燕國的老臣,為人謹慎持重,他對於秦國的情況做了精辟的分析:“秦國的領土如今已經遍及天下,直接威脅到韓國、魏國、趙國。它北麵有甘泉、穀口堅固險要的地勢,南麵有涇河、渭水流域肥沃的土地,據有富饒的巴郡、漢中地區,右邊有隴、蜀崇山峻嶺為屏障,左邊有肴山、函穀關做要塞,有很豐厚的物質基礎和眾多的人民,他們的士兵精壯、訓練有素,武器裝備在六國當中不但是最先進的,而且在數量上也是其他諸侯不能相比的。如果它有意圖向外擴張,那麼長城以南、易水以北就沒有安穩的地方了。諸侯對他唯避之而不及,為什麼您還因為被欺侮的怨恨,要去觸動秦王的逆鱗呢!”話雖然字字珠璣,但是太子丹的心已經完全被屈辱和仇恨占據,再加上如果不早早想出對策,麵對燕國的就隻有覆滅,太子丹沒有聽從老師的勸阻,依舊希望老師能想出與秦王抗衡的妙法。鞠武也許看到了太子丹內心的想法,知道分析和勸誡已經沒有意義,隻是說:“讓我進一步考慮考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