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壯士身已滅, 精神留千古(1 / 1)

在前麵我們從各個方麵了解了荊軻其人以及他刺殺秦王的壯烈故事。雖然人們對於他的評價存在著爭議,無論他是逆曆史潮流而動,還是他自身學藝不精,有無法彌補的性格缺陷,但是在主流和大眾的觀念裏,他仍然是忠誠守義、不畏強權、積極反抗、慷慨赴死的俠士。從荊軻身上體現的以弱小的個體反抗強權的勇氣和甘為高尚的政治價值觀和理想主義獻身的犧牲精神,不但值得讚頌和學習,而且是值得千古流芳的。荊軻等戰國遊俠屬於士階層,大多數還出身於沒落的貴族世家,他們的身份和學識,使得他們成為具有政治價值觀和抱負的理想主義者,他們往往能夠淩駕於物欲和人性之上,以天下為己任,將個人價值的實現放在國家民族、自由正義等信念上,把“立德、立功、立言”這三不朽作為人生的最高的追求目標。但作為理想主義者,要想在社會上建立經濟、政治等方麵的蓋世的功業,過人的勇氣和超人的智慧是不可缺少的。所謂勇氣就是那種明知行動會招致自身的傷亡,也要以微弱的自身與強大的對方挑戰的隻知正邪、不計損益的高於常人的氣概。政治事業是對大道高義的奮爭,是拯濟天下的偉業,它需要那種“雖千萬人,我往也”的執著和勇氣,需要那種舍身取義、殺身成仁、論萬世不論一生,論順逆不論成敗的節義。荊軻正是這種“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的士人的典範,麵對強大的秦國,麵對秦王君臣上下的威嚴氣勢麵不改色,變換自如。在時間的衝洗之下,荊軻不但沒有被人們遺忘,反而被人們世代稱頌,正昭示了荊軻精神的強大力量。

後人對荊軻懷著深刻的情感,用各種各樣的方式表達對他的敬仰,人們覺得用文字記錄和歌頌的方式表達還不夠,於是各地的荊軻墓和碑塔紛紛建起。荊軻在秦王的大殿上被擒獲之後,秦王嬴政為了警示他國,顯示秦國的神威,將荊軻肢解,身首數斷,秦人憐而葬之,僅藍田就埋有兩處。據清代《藍田縣誌》載:“荊軻墓在縣西北三十裏,今位於華胥鄉支家溝北……”又據民國牛兆濂《續修藍田縣誌》載:“荊軻墓在縣城北關西北……”如今山東省菏澤市-城縣吉山鎮李胡同村西南不遠處也有荊軻墓,但是最有名的還是建在當年易水送別之處的荊軻衣冠塚。今河北省易縣城西的荊軻山上,原有一座廟宇叫聖塔院,此處曾有荊軻墓。其實此廟與塔為遼代所建,是為紀念荊軻而修的衣冠塚。十年浩劫中,荊軻墓同其他許多曆史遺跡一樣成為了對於文化和曆史誤解的犧牲品,被歪曲的信念所毀壞,夷為平地,多年來已折戟沉沙銷聲匿跡。直到1995年,藍田北關中學眾師生,痛傷荊軻墓“黃鍾棄毀,瓦缶雷鳴”的不公正遭遇,方在舊址旁修葺營建而成今日墓址的模樣。進入藍田縣北關中學,繞過校正中的琢玉樓,沿林蔭道,尋向學校的西北角,一塊大約三米高的碑石,矗立在沉寂的道旁,玄色墨玉大理石的碑麵上,醒目地篆刻著“燕國誌士荊軻墓”的字樣。正六邊形矮矮的花牆內,圍起一堆黃土,土堆上一叢叢、一簇簇茂盛的冬青,像綠色的花環,眾星拱月般,托起孤立的石碑。碑首上有一塊正麵呈梯形、側麵如金字塔式的花崗石,人們對於英雄的信仰和崇拜被重新建立起來。荊軻墓作為藍田古墓葬,曆史上久負盛名,中華民族的璀燦文化,憑借著這些跌宕起伏的英雄史詩和古意盎然的古跡名勝,而得以確證並久傳遠揚,使人有所感悟又宛轉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