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青少年時代(1 / 3)

一、隋末農民起義

隋王朝自開皇9年(公元589年)文帝楊堅統一全國,結束了自東漢末年以來數百年的分裂割據狀況,開創了一個相對和平安定的新局麵,為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提供了條件。二十來年,楊堅“躬節儉,平徭役,倉廩實,法令行,君子鹹樂其生,小人各安其業,強無陵弱,眾不暴寡,人物殷阜,朝野歡娛”。特別是隋王朝在短短的幾十年間,儲備了極為豐富的糧食,成為曆史上儲糧最多的富強王朝之一。

隋代的儲積之富,其實也隱藏著社會危機,文帝、煬帝時期,的確曾建立過許多糧倉,如京師的太倉,衛州的黎陽倉,陝州的常平倉,華州的廣通倉與永豐倉,洛陽的興洛倉與回洛倉等等,都規模巨大,儲存了大批糧食和物資。隋代統治集團通過重租措施,將農民的收獲物大部分搜刮到政府手中,而農民卻仍然過著極其貧困的生活。

隋煬帝繼位後,恃其物資的富饒,奢侈無度,大興土木,營造宮殿。大業元年(公元605年),在洛陽營建東都,“每月役丁二百萬人”,“九旬而就”,共役丁六百萬人。為巡遊南方,十餘年間自長安至江都先後造顯行官、天經宮、晉陽宮、汾陽宮等離宮四十餘所。而最重的徭役,莫過於采取殘酷的方法役使丁夫開大運河。如大業元年3月,發河南、淮北諸郡男女百餘萬,修通濟渠;同月,又在淮南發民工十餘萬開邗溝;大業4年(公元609年)正月,發河北諸郡男女百餘萬開永濟渠等等。這樣接二連三地征發民工服役,不能不使百姓田業荒廢,疲於應役。在如此沉重的徭役負擔下,煬帝又變本加厲,發動了三次征遼東的戰爭。這樣,長期積聚起來的社會矛盾迅速激化起來,終於導致了隋末農民大起義的爆發。

隋煬帝第一次攻遼東時,受害最深的是山東、河北地區的農民群眾。由於大量的征調,大批農民離開土地,致使耕稼失時,田疇荒蕪。隨之穀價踴貴,饑饉四起,廣大農民被迫起而反抗。

在革命浪潮的猛烈衝擊下,隋統治集團內部發生了公開的分裂。就在大業9年,禮部尚書楊玄感(大貴族越國公楊素的兒子)在黎陽(今河南浚縣東南)起兵,打出了反隋的旗幟。

在農民起義軍的衝擊下,隋政權四分五裂,進一步分化。大業十二年底(公元617年初),羅藝在幽州(今北京市西南)起兵反隋;13年(公元617年)正月,山東豪族徐圓朗攻破東平郡(今山東鄆城縣);2月,朔方(今陝西橫山縣)豪族梁師都殺郡丞唐世宗起兵;馬邑(今山西朔縣)校尉劉武周殺太守王仁恭起兵;4月,金城(今甘肅蘭州市)校尉薛舉起兵;7月,武威(今甘肅屬縣)豪族李軌擁眾起兵;10月,巴陵(今湖南嶽陽市)校尉董景珍、雷世猛起兵,擁羅縣(今湖南湘陰縣東北)縣令肖銑為王。這些人中,有的是鎮壓農民起義起家的封建軍閥,有的是地方豪族,有的是失意的關隴貴族後裔,有的是南朝覆滅政權的子孫。他們在各地紛紛起兵,表明隋統治集團內部已分崩離析,隋王朝已處於朝不保夕的境地。

這一切嚴峻的現實,對暫時還留在隋統治集團營壘內的李淵父子,不能不引起深深的觸動。是繼續為隋王朝賣命,以此維持功名利祿,還是改弦易轍,卷入倒隋鬥爭的洪流?何去何從,關係到李氏家族的興衰存亡。他們不露聲色地觀望著變幻莫測的風雲,小心翼翼地選擇著自己的前途。

二、少年時期

在李淵已經當上皇帝的第3年,即武德3年(公元620年)5月,晉州(今山西臨汾西南)人吉善在羊角山遇到一位騎白馬的老人,儀容威嚴,對吉善說:“謂吾語唐天子,吾汝祖也,今年平賊後,子孫享國千歲。”吉善將此事上奏後,李淵感到十分驚異,於是在當地建廟祭祀。這個老人據說就是老子李耳。李淵當了皇帝之後,因為自己姓李,老子也姓李,為了抬高自家的門第,就編造了這個故事,附會為老子的後代,其實並不可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