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青少年時代(2 / 3)

李姓據載出自嬴姓,五帝之一的顓頊為其始祖。顓頊的重孫皋陶在堯統治時期擔任大理(主管刑法)之職,他的子孫曆舜、夏、商,世代充任大理,以官命族,遂稱理氏。在商紂統治時,理征因得罪了紂王,被殺,他的妻子契和氏和兒子利貞在逃亡途中,饑餓無食,靠吃木子(樹籽)而得以生存,遂改理為李氏。李姓據說因此而來。

李淵自稱是西涼武昭王李暠後裔。李暠生十子,次子李歆為西涼後主,李歆生八子,其第三子李重耳在亡國後投奔南朝宋,任汝南太守。北魏進攻宋,李重耳以城歸降,遂入魏為官。李重耳生子李熙,任金門鎮將,後改鎮武川(今內蒙古武川西南),其家也隨著遷居於此。關於李氏家族興起於武川的說法,就來源於此。李熙生李天賜,天賜生三子,即李起頭、李虎、李乞豆。李虎生李昞,李淵即李昞之子。

以上所述的這個家族世係情況,是出於唐代官修史書的記載,並不完全可靠。通常認為其家為西涼李暠之後裔是偽托,李重耳在亡國後並未南投劉宋。李熙以來的世係情況,基本真實,但其鎮守武川的說法卻不大可靠。由於李唐自稱是西涼李暠後裔,通常都視其郡望為隴西李氏。

北周天和元年(公元566年),李淵出生於長安。建德元年(公元572年),李昞去世,年僅七歲的少年李淵就襲封了唐國公的爵位,這既是無尚的榮耀,又意味著家族興旺發達的重擔落在了他的肩上。關隴集團是一個崇尚武功的政治軍事集團,李淵既為其成員,當然也不能在武功方麵遜色於他人。經過勤學苦練,他武功出眾,弓馬尤為嫻熟。

李世民出生於開皇17年(公元597年)12月,據說出生時有二龍盤旋於其家住所門外,三日後方去。這當然是無稽之談。李世民四歲時,有一個看相先生說他是“龍鳳之姿,天日之表,年將二十,必能濟世安民矣”。遂取“濟世安民”之義,命名為世民。當時李淵怕這位先生泄露此言,招來禍害,打算將他殺死,“忽失所在”。這些離奇的故事,固不可信,大約是李世民後來當了皇帝,為了證明他不同凡響,才編造了這些故事。盡管如此,“世民”這個名字,的確含有“濟世安民”的寓意,這一點是毋庸置疑的。

李世民在孩提時深受其母的影響。其母竇氏據說善於書法,仿李淵的筆跡,別人竟不能辨別,文章也寫得不錯。李世民喜愛書法,大概也與他母親的影響與教誨有關。在武德時期,李世民每次侍宴宮中,麵對眾妃嬪,勾起了他思念親生母親的情懷,流涕小止,說其母早亡,沒有看到李氏擁有天下。表達了他對母親的深切懷念。

李氏家族從李虎起定居於西北,到李世民時已經四世,世代為武將,受關隴地區尚武習俗和家庭的影響,李世民從小習練弓馬。後來他回憶說:“朕少好弓矢,自謂能盡其妙。”又說“朕少尚威武,不精學業,先王之道,茫茫涉海”。通過這些話,可以看出李世民在少年時代就是一個強悍驍勇的貴族子弟,讀書少,善騎馬,好弓矢,性格豪放,剽悍善戰。武德時的重臣陳叔達也說過秦王性情剛烈的話。這一切都是李世民性格特點的真實反映。

李世民大約是在大業9年(公元613年)十六歲時,與長孫氏結婚。長孫氏,河南洛陽人,她的祖父長孫兕,為北周左將軍;父親長孫晟,為隋右驍衛將軍。長孫晟病故後,長孫氏與兄長長孫無忌被其舅父高士廉收留撫養。高氏為渤海著名的高門右姓,其父祖從北魏到北齊、隋朝,曆代都充任顯職。高士廉本人頗涉文史,素有才望,在這樣的家庭教育下,長孫氏從小知書達禮,與李氏家族尚武的風氣迥然不同。長孫氏在十三歲時嫁給李世民,通過這種婚姻關係,將渤海高氏這樣的大士族也拉入到關隴集團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