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章

紅色文化

土地革命時期,廣元93的土地屬於川陝蘇區,有47萬人參加紅軍,成為紅四方麵軍的重要組成力量,從中走出5位中央委員和10位共和國將軍。紅軍在廣元留下了大量的遺跡,主要有旺苔縣老城全國遺址點最多的“中國紅軍城”、廣元紅軍文化園、攻克劍□關紀念碑館、蒼溪嘉陵江紅軍渡、黃貓亞戰鬥遺址等。 '澤寺與女兒節多數專家認為廣元是武則天的出生地。延續近千年的“正月二十三、婦女遊河灣”的女兒節、皇澤寺均與武則天有關。皇澤寺位於嘉陵江的西岸、烏龍山的東麓,隔江與廣元城相望。原名“烏奴寺”,始建於唐開元年間傳為紀念李冰父子而建,武則天建立武周政權後,施脂粉錢對其擴建,並取“皇恩浩落,澤及故裏”之意改名皇澤寺。作為國內唯的武則天祀廟,寺內供奉有國內唯的“武後真容”石亥像,並保存著開鑿於北魏至明清的6窟、41龕、1203軀摩崖造像及曆代碑刻,價值極高。皇澤寺依崖瞰江,雕梁畫棟,氣勢不凡,秀麗巍峨。

女兒節最具廣元地方特色。相傳武則天的母親在廣元河灣遊水時遇黑龍而感孕,於農曆正月二十三生下武則天。舊時這天民間舉行盛大廟會,紀念武後生日。婦女打扮新,結伴到則天壩和嘉陵江畔暢遊以展現美麗,並到皇澤寺祈福,熱鬧非常。1988年這民間節日被定名“女兒節”,節期為明1日。

石窟藝術與幹佛崖廣元有四川開鑿曆史最早、持續時間最長、規模最大的石窟造像,可探索四川石窟藝術的演變,最具代表性的為皇澤寺摩崖造像、千佛崖摩崖造像、觀音岩、鶴鳴山道教造像群。千佛崖是四川最大的石窟群,我國首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廣元城北5公裏的嘉陵江東岸,與皇澤寺隔江相望,古棧道險閣——石櫃閣位於千佛崖南側。千佛崖摩崖造像始於北魏,曆經近1500年。石刻位於高45米,南北長200多米的峭壁上,造像龕窟重疊達13層。據清鹹豐四年(1854年)的碑文記載,全崖造像“萬七幹有奇”。可惜1935年修築川陝公路時,半以上造像被毀。現僅存食窟400多個及大小造像7000餘軀。窟中有彌勒佛,據傳為武則天的化身像。

廣元至朝天鎮有班車,石刻博物院門票40元,可並遊覽明月峽棧道。

劍門關是我國最著名的天然關隘之,享有“劍門天下險、天下第關、蜀之門戶”等美譽。位於劍閣縣城南15公裏,大劍山中斷處,此處山脈東西橫亙百餘公裏,72高峰綿延起伏,陡壁斷處兩山相峙如門,形勢險要,因而得名。曆來就是“蜀道難”的代表及兵家必爭之地。相傳蜀王派五丁力士,劈山開道入秦運金牛、迎美女,開通這條劍門蜀道(又稱金牛道)。三國時諸葛亮六出祁山,曾在此修築棧道30裏,設關守衛,稱“劍閣”。《三國誌》對這裏有多處記載,劍門關積澱了豐厚的三國文化。這裏也是曆代文人墨客向往和遊曆之處,唐代李白寫《蜀道難》“劍閣崢嶸而崔嵬,夫當關,萬夫莫開”;杜甫寫《劍門》“惟天有設險,劍門天下壯”。劍門細雨、梁山鬆濤、夕照絕壁、雪染翠雲稱為劍門四景。主要景點有關樓、後關門、劍閣驛道、劍門山、薑公祠、薑維墓、鍾會故呈、金牛道、石筍峰、梁山寺、雷霆峽、翠屏峰、仙峰觀、古劍溪橋、誌公寺等。

惜,曆經千餘年的古關樓,在1935年修築川陝公路時被拆毀,僅存塊“劍門關”石碑。現為1992年從原址轉移重修的仿古式關樓。

分為大劍山和小劍山,兩山緊密相連,東臨嘉陵江,西接五指山,綿亙多裏。北麵千切山肖壁,如刀削斧劈;南麵山峰林立,每座山峰都拖著長長的脊背,好似萬馬奔騰,氣勢磅礴劍門山峰峰都有誘人的景色、神奇的傳說。最吸引人的是苦竹寨、東山寨、仙峰觀、雞心山、筆架梁、玉女峰、營盤嘴等。其中的仙峰觀位於劍門之西,距關口兩公裏,是劍門關最高的山峰之,它與梁山寺遙遙相望,峙立於劍門關兩旁,好似兩名忠實的衛士守護著關城。

旅遊行知劍閣縣城南5公裏,成都昭覺寺車站有發往劍門關的班車,需3小時門票100元(含關樓和梁山寺),索道單程5元,往返9元犯動畫“劍門神鳥”5元,般入住縣城的劍閣賓館或劍門關酒店,覺苑寺有明代壁畫佳作。劍門豆腐因三國薑維和唐玄宗而聲名遠揚,能做出上百種花樣菜式,被譽為“豆腐宴”,以六娃子豆腐店最著名。

曾有民謠“到了昭化,不想爹媽”。昭化,古稱葭讀萌。位於白龍江、嘉陵江、清江三江交彙處。古城四麵環山,三麵臨水,始建於舂秋戰國,已有2200多年連續建縣史,是古代最早的縣治地之,也是國內最完好的座三國古城,傳說諸葛亮曾在此駐紮,張飛與馬超在此挑燈大戰,素有“巴蜀第縣,蜀國第二都”之稱,明清至鼎盛,另有“天下第山水太極”自然奇觀之美譽。整個建築群具有明顯的“道路交錯相通,城門不相對”的軍事防禦特色,現存的4條大街,5條小巷均用青石板隨坡就勢而成,街巷之間“丁”字相連。城門、八卦井、龍門書院等古建築保存完整,太守街,考棚、古縣衙、城隍廟、文廟被修複。古城東側7公裏有關羽兒媳的“鮑三娘墓”,鮑三娘隨軍征戰,葬於此地。該墓1914年被法國考古學家所盜,拓墓片現存巴黎博物館。嘉陵江水係在此婉轉,牛頭山可觀“天下第山水太極”的自然奇觀。東門外,嘉陵江與白龍江彙合處,就是蜀道上有名的“橘柏古渡”,據傳唐玄宗等皇帝曾從古渡經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