尾聲(1 / 3)

尾聲

故事總要有個最後的交待和結局,故事中的人物也應當有個歸宿……

天興福的創始人名叫邵雲福。他從雲南回到山東即墨,後逃荒到金州。在金州落腳謀生,遇到張二爺,借得二百兩銀子,開了三間門麵的雙興號雜貨鋪,小本經營,賣些針頭線腦,煙袋鍋煙袋嘴之類的生活日用品,無貨可賣時,也蒸窩頭賣。邵雲福生性豪爽,膽量大。甲午年,中日開戰,別的商家關門歇業,而雙興號卻是開門迎客。據老夥計們留下的回憶,日本兵用一個元寶,買一個岫玉煙袋嘴。雙興號也由此發家,發家後,邵雲福改雙興號為天興福。邵雲福生有五子,號稱“五福堂”。邵雲福的四子邵尚勤,身高力大,生性豪爽,膽量超人。他不喜歡讀書,但對做生意,卻有靈性。十三歲那年,他要到天興福做事。邵雲福讓兒子從學徒做起,不要以邵家人身份進入到天興福,而是當一名夥計。闖關東到金州做生意的邵雲福創建天興福成功,就是仁德經商。開始走進商海裏,金州城裏流行一套嗑,“鐵打的裕豐,紙糊的雙興”。邵雲福盡管小本經營,他也堅持薄利,甚至賒賬給窮人。天興福這一番苦心,終於得到了金州人的認可。當年的商人們送給邵雲福一塊匾,上書“德協同人”。由此可見,邵雲福是個講德行,仁義經商,樂於助人的人。邵雲福去世以後,天興福由三子邵尚貴當家。邵尚貴英年早逝,四子邵尚勤主持天興福。從此拉開了天興福興旺發達的序幕。從天興福創建直至今日,一百六十多年了,天興福也是人們津津樂道的字號。

書中的主人公邵勤儉,原型是愛國商人邵尚勤。邵尚勤,字乾一,是天興福火磨的創始人,名列大連八大富。他也被大連人列為大連的鄉賢。邵尚勤為人寬厚,待人仁義,他本人生活儉樸,對子女要求嚴格。日本入侵東北之後,他告誡子女,不要給日本人做事,不做有損國家民族之事。如果做了,則斷絕父子情分。日偽時期,盡管哈爾濱、長春,大連等地的當局一再邀請他出任商會的會長,邵尚勤一該回絕。他的兒子邵越千,畢業於日本東京大學。回國後,日本人將他安排到長春偽滿政府當一名外交官。邵尚勤得知此事,親自到長春,拉兒子回家,寧讓兒子跟著自己經商,也不給日本人做事。邵尚勤即便成了千萬富翁,他也保持著勤儉習性。他身上穿著是夫人手縫的棉袍,腳的鞋打著掌。但是,不論是在老家金州,還是在哈爾濱,隻要有慈善之事,資助教育,救扶貧困,他都慷慨解囊,為之捐款。《東北人物誌》一書中這樣描述邵尚勤,“且君雖擁巨資,而心極虛,見善當仁,未嚐落伍,凡慈善事業,如賑困補窮,興教育,恤孤獨,屢屢為之,至於排難解紛,猶其餘事”。在東北地區,邵尚勤是第一個創建工商經營模式的人,他引進了現代化生產機器,實施現代化生產管理模式,天興福生產的天官牌麵粉,不僅在東北影響巨大,而且打入了關內市場,得到了國民政府的認可與支持,對於這個民族工商業產品,國民政府給予了免稅政策。天興福輝煌過,也經曆了艱難。可以想象,在日本人統治的殖民時期,中國人想要幹一番事業,要多麼艱難。邵尚勤不僅要麵臨著外部的壓力,也要麵對自己家族錯綜複雜的矛盾。因為邵尚勤一直保持著儉樸生活習慣,早已謝世兄長留下的兒子卻看不慣邵尚勤這一做法,他們吵鬧著要分家。分家以後,天興福再也形不成合力,生意也逐漸下滑。加之偽滿官員們層層盤剝,各方勢力設置障礙,麵對著這一切,邵尚勤也時常心灰意冷。一九四四年,金州地區大災,千百萬饑民麵臨著餓死。邵尚勤出麵,從東北采購糧食賑災。他這一舉動,觸犯了商人們的利益。因為受災。商人們正囤積居奇,準備發一筆災難財。他們紛紛說服邵尚勤,不要賑災,別壞了他們的生意,邵尚勤義無反顧,堅持購糧,賑濟災民。金州的災民們為邵尚勤贈送一塊大匾,上書“施濟功偉”四個大字。日本人投降以後,剛剛解放的大連麵臨著糧食和各種物資的危機,國民黨又封鎖普蘭店,控製海上運輸線,邵尚勤通過海外商業關係,在朝鮮大量采購糧食,並組織船隻運輸,以解大連地區百萬人口的糧食危機。對此,黨和政府給予邵尚勤很高的評價,時任金縣縣委書記陳少景同誌為他頒發獎狀,稱他為“愛民模範”。解放以後,因為身體原因,邵尚勤閑居在金州邵家大院。一九五八年病逝。他的一生,堅持不懈地創業,光明磊落做人。正如東北人物誌中對他的評價,乾一君,“慘淡經營,心力交瘁,以致營業驟見發達,商業界推為巨擘,不獨三省人士,交口稱讚,即東西各國紳商,亦敬佩不已”。

王永江,字岷源,此人一生經曆頗多,曾經行醫從教,後來走上仕途,當上奉天省長。王永江學識淵博,為人正直,德高望重。他與張作霖有一段傳奇交往,當年,王永江在遼西懸壺行醫,邂逅張作霖。這個年輕人向他討教的為馬治病的醫術,掌握了醫馬術的張作霖為他日後馬背生涯,做好了鋪墊。王永江曾經數次出錢,資助過孫中山先生革命。王永江與張作霖因為政見不同,道亦不同,他選擇辭去奉天省長回鄉賦閑。此後,無論張作霖怎樣請他再度出山,均遭到岷源先生的拒絕。在遼南地區,一直傳說著一個故事……說是張作霖懇請王永江複任無望,他請岷源先生舉薦一些可用的人才。王永江為張作霖提供了一份名單,張作霖看過之後,有些不解,因為名單上麵,沒有一個遼南人。便問岷源先生,為何不舉薦你的家鄉人為官?王永江回答,遼南人,不抬人。這個故事一直在遼南流傳,其實不僅遼南人不抬舉人,不抬舉別人,巴不得別人好,是國人的痼疾,不僅生在遼南人的身上。不管這個故事是真是假,隻是在後記裏麵提到。王永江是金州最傑出的名人,他在家鄉人眼裏,等同於聖賢。不久前,中華編譯局出版了《民國良才王永江》一書,就是對岷源先生一生的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