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對法蘭克福的市容匆匆瀏覽之後,我們來到了“羅馬人之丘”廣場。這裏是這個城市的搖籃。和許多城市因市而生城的曆史一樣,早在11世紀每年秋季商客從四麵八方雲集這個古代羅馬駐軍之地交換商品,1240年德意誌帝王腓特烈二世正式授予法蘭克福市商品交易特權,從此這裏的商人連同他們的貨物都置於皇帝的保護之下。每年的交易會期間,“羅馬人之丘”周圍的旅店和拱形的地窖堆滿了待交易的貨物。房屋的底層通常都是臨街的售貨商店。如今的“羅馬之丘”已成為周圍被中世紀的古雅的小樓和教堂環繞的廣場。其中三座三角形屋頂的小樓連成一體,形成一麵“山”字形的牆麵,最為引人注目,那牆上古香古色的裝飾顯示的中世紀建築的風格,成為這個城市的標誌。這裏原來是富商的住宅,建於15世紀,後由政府購買並改建成市政廳。樓上的大廳是舊時舉行加冕慶典之地,故為帝王廳。廳內四周掛滿自查理大帝到法蘭茨一世的曆代帝王油畫肖像,共52幅,皆出自19世紀的名畫家之手,彌足珍貴。廣場周邊還聳立著兩座非凡的教堂。一座叫聖巴托洛梅教堂,這座哥特式的建築建於13到15世紀,塔高95米,是皇帝的加冕大教堂。另一座叫保羅教堂,始建於18世紀,外觀簡潔雅致,造型柔和,上設小圓頂。1848年德意誌國民議會曾在此舉行,故被譽為“民主的搖籃,統一的象征”。如今每年的歌德文學獎和國際圖書獎的頒獎活動都在這裏舉行。廣場的中間,建有八角形的花壇噴水池,中心位置雕立著正義女神銅像,她左手提天平,左手舉劍,表現出主持正義懲惡揚善的凜然正氣。
我在“羅馬之丘”廣場漫步許久,為四周的每座古老獨特的建築拍照,還在廣場上的紀念品商店買了一本記載這個城市建築的畫冊。這個城市在二戰時經曆了33次大轟炸,80%的建築都毀掉了,千年古城變成一片廢墟。戰後法蘭克福人清理了1700萬噸垃圾,不僅恢複了每一座古老建築,還建設了這座國際一流的現代化大都市。其實,恢複古老與建設現代化比也不容易,但是法蘭克福做到了,她以古老和現代交融的新姿,被舉世首肯,成為旅遊勝地。可是我們的許多城市為建設的現代化,而廢棄了和傷害了古老的遺跡,呈現的隻是一個暴發戶的不倫不類而已。這些城市的當政者真該到法蘭克福看看,也許看了也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