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手篇之一從北京到溫哥華(2 / 3)

作為埃德蒙頓期盼的尊貴客人,我們走進了這座城市。北薩斯喀徹溫河像一條綠色的飄帶在埃德蒙頓市區穿過,城市的建築錯落有致地沿著河穀向上排列。太平洋的冷風翻過銀裝素裹的落基山脈,把北薩斯喀徹溫河和埃德蒙頓市點染得五彩斑斕,多姿多情。火紅的是楓樹,綴滿了九角形的葉子;金黃色是冷杉樹,每一棵樹都撐著一把金傘;綠色的是鬆林,像飄著一片綠雲。還有更多說不出名字的樹林和無處不再的綠茵茵的草坪環抱著這個美麗的城市。我們發現這個城市的街道上掛起“龍的升起”的海報,上麵繪著銅坐龍的形象。這個城市的許多市民象企盼某個節日一樣等待這個展覽的開幕。

當夜幕降臨華燈初上的時候,當地的華人在一家中國餐館歡迎我們,幾天前他們剛舉辦過共和國50年大慶的盛大聯歡會,今天又與我們相聚,他們的興奮溢於言表。我和菲利普都作了熱情的講話,回顧了籌辦這一展覽的難忘曆程,表達了對這個展覽的期望。大家話說了許多,酒也喝了不少。沒有什麼比自己祖國的曆史文化被自己寄居的國家的人民所認知,更讓華僑高興的了!

銅坐龍安居的地方

早上8點,我們坐在賓館22層的餐廳,邊吃早餐邊透過窗子鳥瞰埃德蒙頓這座年輕的城市。濱河而立的建築群,被道路分割成小區,被綠樹和草坪環繞成花園,並不多的高層樓宇點綴其間,多是玻璃幕牆裝飾,在陽光下金壁輝煌。路上沒有行人,隻有車流,那是這個城市的滾動的血脈。遠處密密匝匝的樹林像排著隊去秋遊的孩子,又像這個城市美麗的柵欄。

我們驅車來到建在樹林中的阿爾伯達博物館,這是一座白色岩石砌成的長方形樸素的建築物,最引人注目的是刻在牆上的印第安人的岩畫。蹬上台階,進入大廳,首先看到的是印第安人和鹿群的青銅雕像。印第安人是這片土地的主人,遊獵生活是他們最初的生活方式。加拿大的曆史是應該從他們開始的。

菲利普領我們參觀已陳列完畢的“龍的起飛”展覽。應當說,展覽陳設得非常成功。入口是個中國古典式的月亮門,穿過月亮門仿佛走進中國園林,亭台樓榭,小橋流水,曲徑通幽,一百多件文物都被安放在這些景物之間。每件文物都有如舞台追光似的冷光源照射,並有裝飾性的襯托。那個黑龍江省博物館的鎮館之寶――坐式銅龍,被安置在進門處架起的一個精致的玻璃櫃裏,在一束光柱下,它栩栩如生――昂首,張口,弓身,尾上卷;左前足踏地,右前爪抓一朵祥雲,後腿坐在地上。前發向後飄揚,與肩部上的蔓狀煙雲相連,有如騰雲駕霧一般,其威嚴神異的姿態將成為整個展覽的亮點。布置最精彩的,要數齊國王墓的出土文物了。1988年5月,黑龍江省阿城市巨源鄉城子村村民在平整房基地時發現古代一座墓葬,經省考古專家發掘證明為金代齊國王完顏晏夫婦墓葬,出土了大量金代完整服飾。這一發現轟動整個中國考古界,被稱為“中國北方的馬王堆”。這些價值連城的金代服飾破例首次在國外展出,設計人員精心安排,把墓主人的衣褲、帽子放在一個設定了溫度和濕度的密封的玻璃櫃子裏,時隔800多年的這幾件絲織品還色澤鮮豔、紋理清晰,其金錦和印金花紋還光彩奪目。女主人的褲角下綴著一個拉帶,看來現在年輕中流行的腳蹬褲,在中國的金代已在貴族中使用了。在展櫃的旁邊還仿製了發掘的現場,有開啟的石棺,挖掘的工具,還有繪製逼真的遠處的田野,讓每一個參觀者都有身臨其境之感。在展廳裏,菲利普向我介紹了這個展館的設計師――一位姣小美麗的女士。我稱讚她對中國文化的深刻理解和獨具匠心的創造。她羞怯地笑著。

為“龍的起飛”舉辦的記者招待會就在展廳的月亮門前召開。省歌舞劇院的琵笆演奏員田蕾就坐在門前,輕撥慢揉,款款而動,一首首中國古曲在展廳中回旋,那低回婉轉的樂聲仿佛把我們帶到古久的年代。她發髻高結,身著繡著花邊的紅旗袍,笑容可掬,姿儀優雅,如古代淑女一般,令在場的幾十個記者的眼睛和他們的閃光燈一樣發亮。田蕾彈琵笆的鏡頭提高了當晚電視新聞的收視率,她的照片占了第二天當地日報頭版的四分之一版麵。一位記者問我看了這個展覽的感想,我說:“我為家鄉的文物在加拿大閃放的燦爛光彩而自豪,也對阿爾伯達博物館的同仁對中國文物的深刻理解和完美展示而充滿感激之情。這個展覽是兩國兩省人民友好交往的標誌,又是一個新的起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