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尼西亞之旅(二)(2 / 3)

雨後的萬隆,街上一片清爽。老街老巷陳舊,但很幹淨。殖民主義時代的西式風格的建築還保持完好,新建的建築並不多,也不高大,街心總有開不敗的花園,綠色使這個城市春天永恒。

中午紅牛飲料公司的老板和當地華僑商會的幾位先生請客。這幾天的中飯、晚餐和夜宵都有華僑朋友搶著安排。既能讓我們品償當地特產,又盡量適合我們的口味,他們費盡心思,讓我們感動不已。今天中午的鳳凰餐廳,完全是中國廣東特色,我們自然受用。席間說不完的親情,不以為是在異域他鄉。

萬隆的天說變就變,我們剛回到賓館,劈靂閃電橫空出世,雷聲大作驚天動地,傾盆大雨從天而降,整個城市顯現出好萊塢災難大片的景象。我們擔憂晚上的演出能否如期進行。真是天隨人願,傍晚時分,雨歇雲開,晚霞瑰麗。演員們化妝登車,趕赴劇場,見舞台寬闊,燈光音響俱佳,大悅。當晚演出由紅牛公司舉辦,場麵堂皇。大雨並沒阻擋熱心的觀眾蜂擁而至。先舉辦大型自助餐,演員和觀眾共進,然後組織抽獎活動。各種獎品大件如冰箱、電視,小件如各種生活用品,擺放在劇場兩側。幫助我們組織演出的劉錫銀女士介紹,萬隆有許多由華商組織的銀會,大家自願拿錢建立基金會,用利息搞公益活動,每一年搞一次集會,抽獎、聚餐。這樣做,主要為了擴大華商企業的影響,也為了相互聯係。抽獎活動搞得很熱烈,得獎者歡喜,未得獎者歡樂。自助餐更是好友相聚,談笑風生。之後我們的演出更是熱烈,主持人王瑩還用上了紅牛公司在中國大陸的廣告詞:“汽車跑路要用油,我們天天喝紅牛。”她說,這些天我們一路風塵,還精力充沛,節目越演越精彩,就是因為天天喝紅牛。台下一片笑聲。最高興的當然是紅牛的老板。

我們的知音劉錫銀女士,已經連看了四場我們的節目,她是位民間舞蹈家,自己還辦了一個民間舞蹈團,經常組織演出,在當地很有影響。劉女士仔細了解中國的舞蹈教育和業餘藝術團體的生存方式。她很羨慕中國的同行。對她來說,舞蹈不是她謀生的職業,而是她終身追求的事業。為此她奔走呼號,竭心盡力,為這個城市建設了一塊聖地,創造了一份文明。把藝術當成職業的人隻能混口飯吃,把藝術當成事業的人,他們像苦行曾一樣追求理想,窮其一生而不悔,他們才可能成為大師。劉女士人過中年,銀發高髻,身材挺拔,談吐文雅,風度端莊,很令我們尊重。

演出結束後,我向這次活動的組織者張中權先生贈送了一幅《春牛圖》,那是黑龍江國畫家遲春舉先生的作品,因善畫牛,被稱為“遲老牛”,他在畫上寫:“餘兒時畫牛畫其形,青年畫牛畫其勢,中年爾後畫牛畫其意。”這幅來自大陸北方的意境深遠的《春牛圖》讓張先生和在場的南洋僑領們都很感動。他們是這片綠洲的開荒牛――創業者。為此付出的艱辛和苦難,寫不盡,說不完。

在親人般的寵愛中

在萬隆的這些日子裏,我們一直在華僑朋友親人般的寵愛中。像久別相聚的親人,我們受到悉心的照顧,熱心的關愛。無論走到那裏都引來親切的問候、真誠的目光。每天早上都有人送來鮮花,各種水果總是擺滿我們的床頭。今天一早,作成衣生意的郭女士為我們每個人送來一套運動服。她祝願我們每天都幸福健康。

今天我們將在萬隆進行最後一場演出。舉辦單位是當年萬隆華中的一個班委會。1965年華人中學被迫解散了。但是這個班的同學和老師的心和人都沒有散。班委會成了組織中樞和聯係紐帶,三十多年如一日,活動不斷,心心相連,師生心相連,親屬心相連,後代心相連。幾十人的一個班,發展成幾百人的一個社團。風雨蒼桑,天老地黃,這個班的學生從少年變成中年,又從中年變成老年,但經久不變是他們的中國心、民族情,以此凝聚了風雨飄搖中的海外遊子,成為榮辱與共、唇齒相依的堅強集體。上午,這個特別值得尊敬的班委會的代表――幾位年過花甲白發滿頭老先生和老太太來賓館接我們,他們租了一台豪華大巴,拉我們到郊區的一個遊泳場去玩兒。他們慈愛的目光,溫暖了我們每個人的心,他們把水果和點心送到每一個演員的手中,讓這些孩子想到了自己的祖父祖母。

池水由無數的山泉彙成,清沏見底,孩子們都變成池中的魚,和大自然來一次最親密的接觸。波浪和笑聲一起湧起,池邊圍了許多觀看中國“美人魚”的印尼遊人。不一會兒,班委會的那幾老前輩,為上岸休息的演員們,送上飲料和水果,令圍觀者十分羨慕。

返城時刻,一路飛歌。藝術團的每個人都成了歌手,唱了一支又一支,都是中國人最熟悉最喜愛的歌。那幾位老先生老太太也和我們一起唱,和我們一樣激情滿懷,沒想到他們對大陸的歌曲這樣熟悉。他們說,唱歌是他們同學集會的最主要內容,誰學會了什麼新歌,集會上馬上教給大家。大陸、港台和東南亞流行的華文歌曲,印尼華人都會唱。萬隆的華人喜歡的一句話:“唱歌使人長壽,不唱歌等於死。”唱歌使他們寄托一種情懷,抒發自己的情感,增強生活的信心和力量。中華文化是海外華人的精神支柱,也是他們的力量之源。這次訪問演出,才使我們有了真實的感受。

午餐是在城裏的納西布拉飯店安排的,這是一家典型的印尼民族飯店,室內竹木裝飾,牆上掛著爪哇島獨有的工藝品,木雕的農具。店主陳應尚先生也是當年華中的學生,他有一身中國功夫,給當地的部隊當過教練,後來開了這家印尼餐館,比他們辦得還地道。他這幾天就張羅要請大陸的朋友品嚐正宗的印尼飯菜。我們也像到家一樣,大開朵頤。吃像中國的棕子一樣的“克杜巴”和中國烤牛肉串一樣的“沙爹”。最有趣是吃抓飯。印尼人吃飯不用筷子,而用手抓。我們也學著他們的樣子,先把米飯盛到盤子上,然後用右手指把飯捏成小團,送到嘴裏一個個地吃。飯碗邊還放一碗清水,邊抓飯,邊不時沾沾清水。印尼人喜歡香料和辣椒、蔥、薑、蒜和胡椒等辛辣味食品,飯菜都以此調味,我們也效仿其法,一個個吃得絲絲哈哈,滿頭大汗。女演員都當了一回“辣妹子”。在離開飯店時,陳先生一直把我們送到車上,還贈送我們一具手動木偶,十分珍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