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祭慰鄭三寶的亡靈是在第二天的下午,在離市中心西南5公裏的望安山麓,那裏有一座三寶公廟,它背山麵海,是當年鄭和船隊登陸的地方。鄭和最後一次下西洋是1431年到1433年,回國後的第二年就去世了。當地人在二百年前在這裏修了三寶公廟,後來被大火燒毀過,又一次次地修複了。這是一座典型的中國神廟,高大的廟門上雕著飛龍,正上方鑲嵌著“三寶聖祠”的石匾,大門兩旁有木板雕刻的對聯:“滇人明史風來世”“井水洞山留去思”。神廟庭院寬敞幽深,院內古木參天,花草蔥蘢。在廟裏的一個岩洞裏供奉著三寶的神像。這裏燭光搖曵,香煙繚繞。前來敬香者絡繹不絕。洞中的香案下有一口方井,叫三寶井,水清見底,甘甜可口。據說喝了三寶井的聖水可以消災納福。我們跟在當地人的身後,也為鄭三寶的靈位敬香,頂禮膜拜。那些女演員更為虔誠,她們閉目合十為鄭三寶燒過香後又搖簽問卜,祈求安康幸福和美好的愛情。
庭院裏還有一個石雕的大船,船體斑駁,中間已長出一棵十幾米高的大樹,枝葉繁茂。我們站在船前攝影留念。據說當年鄭和下西海的寶船長四十四丈四尺,闊十八丈,可容一千人。走出廟門站在台階上,望見爪哇海煙波浩淼,三寶壟港檣桅林立。遙想當年鄭和指揮62艘大船停泊在這裏的海岸,那曾是多麼浩蕩的場麵!據鄭和的隨行人員馬歡所著的《瀛涯勝攬》中記載:“凡中國寶船到彼,則立排柵,如城垣。設四門更鼓樓,夜則提鈴巡警。內又立重柵,如小城,蓋造庫藏倉廒,一應錢糧,頓在其內。”可以窺見當時船隊規模之宏大,中國之強盛。
在國外用中國人命名的城市十分少見,絕無僅有的三寶壟將記載著一個民族的偉大、光榮和走向世界的勇氣和氣魄。
神奇的婆羅浮屠
1814年的某一天,一個英國探險家走進印度尼西亞爪哇島中部默拉皮火山山麓的一片山林中,借著落日的餘暉,他看到眼前這座長滿灌木的山丘的剪影像一座佛像。他走到山下在一片樹木稀疏的地方刨下去,在厚厚的火山灰下,竟發現了石雕的佛像。“啊!上帝!”這個英國人驚喜若狂。他怎麼也沒能想到,占地1、23萬平方米,總體積5、5萬立米的巨大佛塔就這樣發現了。這個被命名為婆羅浮屠的佛塔,和中國的長城、印度的泰姬陵、柬埔寨的吳哥窟一起被稱為世界東方四大文明奇跡。它們的奇光異彩為東方人爭得榮譽。
和那個英國人一樣,我們也是“偶然”發現婆羅浮屠的。那一天早上,我們從三寶壟出發,大巴士車載著黑龍江藝術團的歡笑和美麗,沿著椰林和芭蕉樹籠罩著的大道向西北進發,遠方被煙霧環繞的錐形火山發出曖昧的微笑。為我們擔任導遊的熱情的華僑青年阿裏夫,善於和藝術團的女孩子們眉目傳情,卻說不明白一句漢語。這也難怪,他上學的時候,印尼竟沒有一所華文學校。他把我們導向那裏又遊些什麼,他說不明白,我們也聽不清楚。索性隨他去吧,反正爪哇島上任何地方都風情萬種,我們都會流連忘返的。兩個多小時後,我們在路邊的小店吃了點點心。阿裏夫指著牆上的一幅畫說著什麼,那畫上畫著一座山林中青色的陵廟。我們沒有在意,誰會想到這熱帶雨林裏會有這麼古老的建築。大巴士車又在起伏的山林裏奔馳,我們像躺在搖籃裏安然入睡。
在煙霧縹緲中,我們走進一片山林,透過濃綠的樹木,一片青色的建築時隱時現。說是建築又像一片嶙峋的青石,說是青石又像一片古老的廟宇。朦朧中好像是在夢裏,可分明阿裏夫領我們走進這片神奇的園林,而且我們是買了門票的。在我們走進這座青色的龐大佛塔之後,我們完全被一種玄妙的宗教氣氛所包容了。當時天上正飄落細雨,穿過雨幕,我們小心翼翼地順著台階走上佛塔,好像走進神秘的天國。
這座佛塔名為婆羅浮屠,焚文意為“山丘上的佛塔”,相傳建於公元八世紀後期至九世紀的夏連特拉王朝時期。當時印度的大乘教正在爪哇島興盛,此教認為,人人都有佛性,人人都可求菩薩道。所謂菩薩道就是“上求菩提,下化眾生”。“下化眾生”有利調合壓迫者和被壓迫者的矛盾,所以大乘教更適合統治者的利益,他們便大興此道。當時的王朝強迫幾十萬農民和奴隸,開進這片山林,在15年的時間裏,把附近河流中的200萬塊、每塊約重一噸的安山岩石和玄武岩搬進山裏,砌成了這座長123米,寬113米,高42米的佛塔。整個建築形式體現大乘和密宗教義的結合,它猶如一個巨大的壇場,共九層,有四層回廊式的方龕,每座佛龕內有一盤足趺坐的佛像。這佛像和我們在國內看到的大同小異,都是體態肥碩,慈眉善目,但姿勢和神情各不相同。
台基之間有台階相連,台階上有牌樓覆蓋,牌樓上刻有構想奇特的浮雕。我們拾階而上,走到最高層的圓台上,看到倒鍾式的主佛塔,氣勢雄偉,直衝霄漢。站在主佛塔旁邊向遠方眺望,一座座雲霧中的錐形火山好像都在自己腳下,真有一種“會當淩絕頂,一覽眾山小”的感覺。主佛塔周圍72座小塔簇立,如星辰環繞。每個小塔內都供奉著一尊成人大小的佛像,形態各異,分別作出“指地”、“施與”、“禪定”、“無畏”、“轉法輪”等手勢。當地人說,誰的手能伸到塔裏摸到佛像,便會帶來福氣和好運。我們毫不客氣地伸出自己的手。除了模處一手灰,並無其它感覺。從高層走下,每層都有佛像,總共有大小佛像505尊,真是摸不勝摸。在下層的方形回廊壁上有2500幅浮雕,取材於大乘經典上的宗教故事,還有當時人民生活的習俗、人物、花草、鳥獸和熱帶水果等雕塑,莫不栩栩如生,玲瓏剔透。這些浮雕連起來有4公裏,被稱為“石塊上的史詩”。
我們詠歎這偉大的“史詩”,為印尼人民的偉大感歎不已。我們想像不出,1000年前,在生產力不發達的情況下,當時的農民和奴隸是用什麼辦法把這麼多石塊運來,又用什麼工具和工藝築起這宏大的建築!而要築出這麼多的佛像和浮雕又需要多少技藝高超的藝術家和工匠!既使現在那一個國家集中所有的雕刻家修建這麼宏大精美的建築,也絕非輕而易舉的。婆羅浮屠佛塔和中國的長城一樣,無論當時統治者修建它的目的如何,都是人民的智慧和創造力的豐碑。作為曆史文明的遺存,它將鼓舞著當代人和未來人,創造新的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