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不亦悅乎(1 / 3)

第十二章 不亦悅乎

【釋義】非常的愉悅,極度的快樂,無邊的幸福。

【出處】《論語·學而》:“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說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意思是說,人生中有很多快樂而幸福的事情——孜孜不倦的學習、良好的人際關係、寬闊博大的胸懷……

【故事】這本書,講述王國勝的人生故事。王國勝在他四十多年的人生曆程中,統共做了四件事情:

當王國勝在沒有錢的時候,把勤奮布施了出去,於是,錢就來了;當王國勝有了錢的時候,把錢布施了出去,於是,人就來了;當王國勝有了人的時候,把愛布施了出去,於是,事業就來了;當王國勝事業成功的時候,把智慧布施了出去,於是,快樂和幸福就來了。

王國勝人生的四件事,可以概括為四句話——第一句話:天道酬勤。第二句話:舍財聚人。第三句話:博愛領眾。第四句話:德行天下。

王國勝人生的四件事,也可以概括為一句話——舍得,舍得,有舍有得。

在對王國勝和駝人集團一年多的跟蹤采訪的過程中,我越來越明晰地感覺到了一種氣質,一種由內到外散發出來的濃鬱的氣質。這種氣質深深吸引著我。我喜歡有氣質的企業和企業家。有氣質的企業,才是好的企業,有獨特氣質的企業,才是最好的企業;能讓自己的企業具有氣質的企業家,才是好的企業家,能讓自己的企業具有獨特氣質的企業家,才是最好的企業家。

我知道,這種氣質來自於駝人集團的企業文化,隻有文化才能傳達出如此鮮明、如此獨特的氣質。很多次,我試圖去概括駝人集團的企業文化,卻都感到有點力不從心。當然,在駝人集團給我提供的資料中、在駝人內部的報刊、網絡上、以及他們的辦公樓裏,都有關於他們企業文化的宣傳,然而,我還是覺得不夠深刻、至少是不夠全麵。越是這樣,駝人的企業文化就越是吸引我,讓我像著了迷一樣執著於駝人文化的探索。

這種狀態持續了很長一段時間。直到有一天,當我麵對著駝人集團的標識發呆的時候,心中突然一動,急忙找來關於這個標識的文字說明:(標識圖)

1、標識以“心”型和“人”字型構成主體畫麵,體現駝人以殘助殘、以人為本、愛心奉獻社會的企業理念;

2、右上角的小圓寓意太陽,預示著駝人的未來充滿陽光,也預示著駝人得天時、地利、人和,具有生生不息、永續經營的無窮生命力;

3、藍色科學寧靜,安全可靠,體現著行業屬性,圓,則體現了和諧圓滿;

……

隨後,我又找來駝人的注冊商標,一個是“駝人”牌麻醉耗材商標,一個是“艾仁”牌護理耗材商標,另一個是“舒適”牌疼痛耗材商標。(三個商標圖)

雖然標識和商標的文字說明偏重於對具象的解析和詮釋,還不足以涵蓋駝人企業文化的內質,但它們就像四把鑰匙,為我打開了駝人文化殿堂的大門,讓我一步一步走進了駝人文化的深層——從時間上看,“駝人”商標應該是最早的,然後才是集團標識和另外兩個商標,總體來說,差不多都誕生在王國勝在北大讀“國學班”以後。由此,我想到了對中國傳統文化影響巨大的儒家文化,想到了大成至聖先師孔子。

南宋大思想家朱熹曾經感慨:“天不生仲尼,萬古如長夜。”孔子名丘,字仲尼,是春秋時期魯國人,早年喪父,家境衰落,雖然生活貧苦,卻好學不厭,攢下了一肚子學問。但在那個“禮崩樂壞”的時代,孔子“博學而無所成名”,周遊列國,卻懷才不遇,一直沒有受到重用,隻好“退而修詩書禮樂,弟子彌眾”,從遠方前來向孔子求學的,幾乎遍及各諸侯國,號稱弟子三千、七十二賢人。孔子創立的儒家學派,不僅構成了中國傳統文化的骨架,而且至今對中國文化和世界(特別是東方)文化都產生著深遠的影響,孔子也由此被後世尊稱為“聖人”。而從師於孔子之孫子思、人尊“亞聖”的孟子曾言:“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誌,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可謂是對孔子一生從平凡到偉大這一過程的總結和概括。

由此,我想到了王國勝。我並不是刻意去拔高王國勝,更無意拿王國勝與聖人們作比,而是覺得“亞聖”之言在王國勝身上,又一次得到了驗證,或者說王國勝的存在、王國勝的所曆所為,好像就是為了驗證和踐行聖人之言。

作為一個出身於農村底層的殘疾孩子,王國勝曾經經曆的苦難、所承受的委屈,自不待言,但王國勝並沒有向命運低頭,他和他的企業一步一步地從命運的深穀裏探出頭來,一步一步地攀登上了人生和事業的巔峰。最早在注冊“駝人”商標時,有人問王國勝:為什麼不避諱自己的生理缺陷、堅持為“駝人”作為商標呢?王國勝回答:“這個商標中,‘駝’字小,‘人’字大,說明人的一點生理缺陷算不了什麼,‘人’是主要的。人貴有誌,有誌方為人,隻要有誌氣,殘疾人也可以幹出一番大事業,駝人照樣頂天立地!”

眼望著“駝人”商標,回想著王國勝的人生道路,讓我想到了儒家文化所倡導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句出自儒家經典《大學》中的名言,很多人都能耳熟能詳,但很少人記得這句話中還有另外四層意思:“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也就是正心、誠意、致知、格物。王國勝正是從“格物、致知、誠意、正心”開始,進而“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成為了一個對家庭有用、對社會有益、對國家有所貢獻的、大寫的人。

這好像是一個巧合。因為在王國勝為生存而奔波的時候,也許還沒有讀過《大學》這本書,更不知道這句名言。

還有一個巧合,那就是從“格物、致知、誠意、正心”,走向“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途徑。很多人也都知道孔子說過的兩句話:“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說乎?”其實,這兩句話後麵還有一句,那就是“人不知而不慍,不亦說乎?”這漸次遞進的三句話,意思就是學而不倦、有良好的人際關係和寬闊博大的胸懷,是人生三件快樂的事情,能做到這三點,一個人就能夠由小人而常人、由常人而君子、由平凡而實現偉大。

先說“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人非生而知之,所以需要學習,不但要學習書本知識,還要從生活和人生經驗中汲取養分,要隨時思考、體味和反省,隻有如此,才能不斷提高自身的素質和修養,才能不斷完善自己。王國勝高中畢業以後,從一開始跟著父親學習獸醫,到後來獨闖江湖搞推銷,再到後來上北大國學班、讀工商管理碩士,一刻也沒有停止過學習。從一個小商販到一個企業家、從一個小作坊到一個大集團,王國勝之所以能夠把事業做到今天的規模、之所以能夠把自己的人生境界提升到今天的高度,與他持之以恒地“學而時習之”是分不開的。他不但要求自己“學而時習之”,同時也要求企業的員工、特別是管理層也這麼做。在駝人集團,有很多員工都自豪地說“我們駝人是一個學習型企業”,在用人製度上,他們堅持“能者上,庸者下”,實際上也暗合了《論語》中的一句話:“仕而優則學,學而優則仕。”

再說“有朋自遠方來,不亦說乎”。人為什麼能高居於萬物之上,而與其他動物有著本質的區別呢?根本而言,就在於人能“群”。儒家重要的代表人物荀子曾說:人“辦不若牛,走不若馬,而牛馬為用,何也?曰:人能群,彼不能群也。” 香港女作家白韻琴也曾說過:人最寂寞的事,莫過於當你有滿懷心事而不能獨自消解時,打開電話本,看完一大串名單,卻找不到一個可以傾訴的人。也就是說,人,不僅僅是自然的人,更是社會的人。在社會大分工日益精細、協作日益密切的現代社會,人在生活中不可能離群索居,特別是要成就一番事業,單憑一己之力,更是不可想象的,必須依靠團隊力量,必須要有良好的人際關係。我想,關於這一點,王國勝肯定有著更為深切的體會。作為一個殘疾人,如果沒有上那些善良的人們的幫助,他闖蕩江湖跑推銷便不會獲得成功;作為一個老板,如果沒有像李振江、王芳、李明中等一大批人才的加入,駝人集團的事業大廈便不會如此巍峨;作為一個企業家,如果沒有良好的人際關係,就沒有那麼多大專院校、科研單位、醫護人員的合作,駝人集團的“產、學、研”一體化也就無從談起……在駝人集團,也很多員工都自豪地說“我們駝人是一個生活型企業”,在管理製度上,他們堅持“以人為本”,實際上就是《論語》中“為政以德,比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的具體體現。

最後說“人不知而不慍,不亦說乎”。一個人要從成就一番大業、從平凡走向卓越,常常要承受巨大的壓力,尤其是在提出新觀念或改革創新時,一開始不一定就能得到別人的理解和支持,那麼,就必須做好“耐得住寂寞、受得了委屈”的準備。馬克·吐溫說過:“有創新觀念的人,總被視為‘怪人’,除非有朝一日他的想法獲得了成功。”當年,王國勝了一張床、兩張桌、三個櫃台,開始他的“一二三”計劃時,不是就曾經被村裏人譏諷為瞎折騰的“敗家仔”嗎?後來,在他放棄傳統市場營銷模式、實施區域銷售和市場控製的時候,在他不惜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財力,搞“產、學、研”一體化的時候,不是也曾經一度不被人理解嗎?但王國勝並沒有因為別人的誤解、甚至曲解而放棄自己的追求,他不但堅守著自己、堅持著自己,而且了解別人、理解別人,進而說服別人,最終讓自己的理想一季又一季地開花結果,讓自己的創新理念一個又一個地變成了現實。在駝人集團,還有很多員工都自豪地說“我們駝人是一個創新型企業”,堅持走創新之路,從不為外界因素所動搖,更不怨天尤人,體現了王國勝作為一個現代企業家的博大胸懷。

……

望著眼前這幾個圖標,我信馬由韁地放縱著自己的聯想。如果說最早誕生的“駝人”商標與儒家文化是一種巧合,那麼,誕生於王國勝上北大“國學班”之後的集團標識和“艾仁”、“舒適”商標,肯定是有意地融入了傳統文化、特別是儒家精神元素。從不自覺到自覺,清晰地再現了一個企業家和一個企業的成長、成熟的曆程——

“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是一個企業家和一個企業的追求,或者叫世界觀,而“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說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說乎?”則是實現這個追求、或者踐行這個世界觀的根本途徑。

於是,我好像明白了,經典就像一種植物,也是有一個成長過程的。經典起來的文化,就如同一個萬能的容器,無論什麼人、也無論哪個企業,都能夠把自己的文化裝在裏邊。或者也可以這麼說,當現代的經典與古代的經典相遇時,彼此都可以成為互相的印證?

我們的先賢總結出來的很多思想和智慧,曾一度隨著他們的麵孔,一同模糊在曆史的煙雲裏,而王國勝又把他們從時間的深處打撈出來,融入現代觀念和科學精神,構成了一個新的文化的骨架。於是,我清晰地觸摸到了王國勝和駝人集團所具有的氣質的質感,也清晰在感知到了駝人集團企業文化的脈搏。

“仁”,是儒家傳統文化的核心。在《論語》中,“仁”字先後有109次被提及。

那麼,什麼是“仁”呢?孔聖人說:“仁者,愛人。”仁愛,是儒家哲學思想的基石。如果我們把“仁”字拆開來看,左邊是個“人”字,右邊是個“二”字,就是兩個“人”。這兩個“人”,一個是自己,另一個是別人。也就是說,一個人的心裏不能隻裝著自己,還要裝著別人,要有惻隱之心,要有愛。

王國勝自己就是一個殘疾人,他關注的目光,肯定首先也是殘疾人,他心中的愛,肯定會更多地向殘疾人、向弱勢群體傾斜。

我曾經問過王國勝,他第一次捐款是什麼時候,捐給了什麼人。

王國勝想了一會兒,說記不清了,真的想不起來了。

但在後來了談話中,王國勝跟我說起了一段往事——

那是上個世紀80年代初的一天,王國勝從南方出差返回,到鄭州下了火車時,身上的錢已經所剩無幾了。但他知道,火車站對麵就是長途汽車站,買張票上汽車,兩三個小時也就能回到家裏了,所以,倒也沒有什麼擔心。沒有想到出了火車站,出遇到了一個雙腿截肢的殘疾人。他屁股下墊著一個架子車胎,雙手各拿一隻小凳子,艱難地挪到了王國勝麵前,用充滿乞求的目光看著王國勝。王國勝連想都沒有想,就把身上剩下的兩塊多錢全部掏給了那個殘疾人。王國勝心想,反正對麵就是汽車站,跟檢票員說一下,隻要能上了車,等到了長垣縣再給人家補票,反正車站上有自己做生意的同學。

當時,王國勝的心情很好。這次出差,雖然吃了不少苦,受了不少累,但他簽了一個不大不小的合同,所以他心情很好。不過我想,王國勝心情好的另一個原因,還在於他剛剛幫助了另一個殘疾人兄弟。一個人得到別人的幫助,是幸運的事;一個人能夠幫助別人,則是幸福和快樂的事。

那時候,雖然人們的日子還比較貧窮,但人心還是很厚道的,王國勝覺得自己這個想法肯定可行。但沒有想到的是,那天王國勝遇到了一個特別古板的檢票員,無論他怎麼解釋、怎麼求情,人家就是不放他進站。王國勝無可奈何地離開檢票口,在汽車站廣場漫無目的地走著。他想,這可怎麼辦呢?自己把都給了別人,現在連家都回不去了,總不能自己也去討錢吧?就這麼想著,走著,不知不覺來到了出站口。看到“出站口”三個大字,王國勝心裏靈光一動:有辦法了。他邁開步子,匆匆忙忙就往出站口裏闖。到了出站口,就被值班人員攔住了:“幹啥幹啥?你幹啥?”王國勝做出焦急的樣子,氣喘籲籲地對值班員說:“同誌,俺剛下車,俺的東西忘到車上了。”值班員見王國勝匆忙而關鍵的樣子,就說:“喲,那你快進去看看,不定還在不在車上呢。”就把王國勝放進了車站。

王國勝進了汽車站,很快就找到了開往長垣縣的長途汽車。因為還沒有開始進站,車上隻有司機一個人。王國勝上了汽車,司機問他有沒有買票。王國勝說沒有買票,接著把剛才發生的事情跟司機作了說明,說自己身上已經沒有錢了,又說等回到了長垣車站可以補票,那裏有自己做生意的同學。司機盯著王國勝看了一會兒,見這個滿臉憨厚的小夥子也不像那種故意逃票的人,就說,算了,這張票我給你免了。又說,你也不容易,身體這個樣子還四處跑著做生意;自己都顧不住還肯幫助別人,你這個人不賴。

就這樣,王國勝一分錢沒有花,順利地回到長垣縣。

聽了這段往事,我說,如果你真的記不清第一次捐款是什麼時候、捐給了什麼人,那這就算是第一次了。第一個受捐者,就是那個殘疾人兄弟了。

王國勝笑了,笑過了又說,不能算,不能算,才兩塊多錢,算不上什麼捐助。

我說,也許你後來捐的次數多了、捐的數額大了,就看不上這一次了。常言說,莫以惡小而為之,莫以善小而不為。愛心不是以錢的多少來衡量的。

王國勝說,即使是這樣,好像也不能算。我把錢給了那個殘疾人,可人家司機免了我的車票,要說是捐款,也應該是那個司機捐的,或者說是長垣縣運輸公司捐的?

盡管王國勝不承認那兩塊多錢算捐款,甚至也不承認那兩塊多錢是他自己的,但我還是覺得這兩塊多錢有著很重的分量,也十分喜歡這個小故事。因為這兩塊多錢和這個小故事包含了三個層麵的意義:

首先,這兩塊多錢就像一粒愛的種子,在王國勝的心裏慢慢地發芽,長出了善的根須。一個出生農村、窮困潦倒的殘疾人,能夠毫不猶豫、毫無保留地向需要幫助的人伸出溫暖的手,這種品質,塗抹了王國勝世界觀的底色。其次,王國勝認為自己幫助了別人,隻要跟檢票員說明情況,人家也會放他進站,而後來,雖然他沒有難免從進站口進去,卻從出站口進了站,且得到了汽車司機的免票待遇,這一方麵證明了王國勝的智慧,另一方麵也證明了人心向善的道理。第三,也是更重要的,日後這顆愛的種子又在駝人集團長成了一棵大樹,開放了仁愛的鮮花,結出了慈善的碩果,讓“愛”和“善”成為了駝人集團的精神標誌,成為了駝人集團企業文化旗幟。

儒家傳統文化中的“仁”字,包含了三層含義:人性向善、擇善固執、止於至善。王國勝這兩塊多錢和這個小故事,對“仁”字這三層含義做出了生動的詮釋,甚至也為他以後的企業和企業文化做好了鋪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