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清雄心欲圖霸業
明朝中期後,土地高度集中,賦稅十分繁重,皇帝深居宮中,隻顧享樂。神宗皇帝當政四十六年,竟有三十餘年不臨朝親政。一些無恥官僚組成閹黨,橫行全國。從16世紀末至17世紀初,明王朝因政治腐敗,已日薄西山,氣數將盡。這時,中國北方興起了兩股政治勢力:一是以林丹汗為首的蒙古察哈爾部,一是以努爾哈赤為首的滿洲(滿族舊稱)部。
林丹汗是成吉思汗的二十世孫。他雄心勃勃,一心想恢複大一統祖業,名義上是漠南蒙古諸部的共主,實際上整個科爾沁部蒙古都受他的控製。但這個聯盟內部鬆散,蒙古各部之間常因爭奪水源、牧場而互相攻伐。林丹汗也經常率部滋擾明朝邊境,已成為明朝中央政府的心頭大患。
以努爾哈赤為首的滿洲部當時被稱為女真族。女真族是生活在我國東北地區的一個古老民族。明朝時期,女真分為野人(海東)、海西、建州三部。海西女真大部分居住在吉林扶餘(伯都納)以北的鬆花江大曲折處,以及黑龍江哈爾濱市東邊的阿什河流域。建州女真分布在長白山北部、牡丹江、綏芬河流域,後來遷居到渾河、蘇子河上遊地區定居下來。野人女真則大部居於從精奇裏江下遊直到庫頁島的整個黑龍江南北廣大地域。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努爾哈赤即出生於建州女真的斡朵裏部,他的六世祖是猛哥帖木兒。萬曆十一年(1583年),努爾哈赤的父親與祖父被明朝將領李成梁殺害後,他被推選為部落酋長,以祖父留下的十三副兵甲召集部隊,祭天立誓,決意起兵替父祖報仇。最初,他因羽翼未豐,實行遠交近攻的策略,一方麵向明朝表示恭順,遣使納貢;一方麵又采取了“順者以德服,逆者以兵臨”的方針,先後打敗了女真各部。經過十餘年的浴血奮戰,完成了女真各部的統一,明朝中央政府先後授予他建州衛都指揮使、都督僉事、龍虎將軍等職。到萬曆四十四年大年初一(1616年2月27日),努爾哈赤毅然斷絕了與明朝的隸屬關係,在赫圖阿拉(滿語“橫崗”的意思,在今遼寧新賓西老城)建立大金(史稱“後金”)國,年號天命。努爾哈赤的壯舉如平地一聲雷,使明朝政府極為震驚。1621年後金大軍連克沈陽、遼陽、海城等七十餘座城池。不久,便將統治中心西移,把國都遷到遼陽城,又在距舊城不遠處建新城,稱東京城。
科爾沁蒙古是漠南蒙古中僅次於察哈爾的第二強部。科爾沁部是成吉思汗大弟弟哈布圖哈撒兒的後裔,元代和明初時遊牧於額爾古納河和海拉爾一帶。明嘉靖年間,科爾沁部蒙古被漠西厄魯特部蒙古打敗,南下避居嫩江流域。因同族有阿魯科爾沁,所以稱其部為嫩江科爾沁,以示區別。後來,去掉“嫩江”二字,簡稱科爾沁。經過有明一代二百餘年的繁衍,科爾沁部逐漸強盛,遊牧之地北起索倫,南界盛京邊牆,東起紮烏拉特部,西至紮魯特部,東西距八百七十公裏,南北距兩千多裏,總麵積約十五萬平方公裏,相當於今天內蒙古通遼市麵積的兩倍半。
滿洲、察哈爾、科爾沁三部在地理位置上形成了一個大三角,滿洲居東,察哈爾居西,科爾沁居兩者中間偏北。明王朝為防範滿洲進攻,極力籠絡蒙古貴族。萬曆初年,明朝張居正輔政之際,就主動與蒙古各部交好,加強貿易。科爾沁部落在當時漠南蒙古中是一個以血緣關係組成的強大部落。科爾沁部共分左右兩翼,科爾沁右翼三個旗的始祖是三個親兄弟,科爾沁左翼三個旗的始祖也是三個親兄弟,科爾沁右翼和左翼六個旗的始祖又是親叔伯兄弟。科爾沁左翼中旗始祖莽古斯一族遊牧在科爾沁部的中部,所占地域也最大。莽古斯有四個孫子烏克善、察罕、索納穆、滿珠習禮都很優秀。努爾哈赤想進攻明朝,需要尋找強有力的支持者,於是蒙古族就成了首選。但是,察哈爾部的林丹汗根本沒把努爾哈赤放在眼裏。這樣,科爾沁部蒙古在滿洲努爾哈赤眼中的地位就提高了。努爾哈赤對蒙古采取分化瓦解政策,首先就選中了與察哈爾部有矛盾的強大的科爾沁部落。就這樣,兩部之間為了以示友好,開始了“互相嫁娶”的政治聯姻。
1594年,科爾沁部首領明安將女兒嫁給努爾哈赤為妻;1614年,科爾沁部莽古斯(科左中旗始祖)將女兒哲哲嫁給努爾哈赤的第八子皇太極,她就是以後孝莊文皇後的親姑姑——孝端文皇後;1615年,科爾沁台吉洪果兒(科左前旗始祖)也將女兒嫁給努爾哈赤為妻。1626年,努爾哈赤二弟舒爾哈齊也將孫女嫁給科爾沁部首領奧巴為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