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國旗的誕生
1國旗史話
大家都知道,國旗是一個國家的標誌,它象征著國家的主權和尊嚴。
但許多人並不一定清楚,早在原始社會的後期,就有了旗幟的雛形。那時,原始部落逐漸擴大,在圍獵、遷徙,特別是部落間進行戰爭時,要加強部落內部的聯係,需要有一種信號和標誌。於是,人類的祖先就在樹幹或長樹枝上綁上一個東西,作為一個部落的象征和對本部落神靈的崇拜。
到了奴隸社會,旗幟就成了城邦的標誌;到近代,又普遍成為國家的象征。它是國家建立後,作為國家或民族獨立的一種標誌,並以其特有的式樣、顏色和圖案,體現出不同的涵義。一個國家如果沒有自己的國旗,在一些國際性的活動場合,就會失去自己的尊嚴。
我們中國是一個具有5000年文化傳統的文明古國,我們的祖先創造了光輝的曆史和燦爛的文化,我們早就有自己的旗幟和徽記。中國古代使用的旗幟大多為指揮作戰、統帥軍隊的將帥旗,而且對不同的官職、不同的場合,用什麼樣的旗都有嚴格的規定。但在1900年以前,我國還不曾正式使用過以法律形式確定下來的國旗。
中國最一早的國旗是1900年清王朝的金龍旗。據曆史記載,1900年,義和團運動失敗後,洋務派首領李鴻章在同各帝國主義國家舉行通商、互派公使的外交談判時,看到別的國家政府都懸掛國旗,認為自己乃一堂堂中華帝國,也應該有一麵國旗。於是便奏請慈禧太後,並得到了慈禧太後的恩準。不久,他拿出了畫有虎、豹、龍、獅、麒麟、八卦等圖形的國旗圖案,經慈禧欽定,以金龍旗為清朝的國旗。因以黃為底色,又通稱其為“黃龍旗”。黃龍旗中的龍是皇帝威嚴的象征,黃色則為滿族的代表色。黃龍旗最初是三角形的,後來又改為長方形,它一直懸掛到清王朝壽終正寢。
辛亥革命後,中華民國臨時政府采用了紅、黃、藍、白、黑五色依次橫排的五色旗為國旗。它寓意著漢、滿、蒙、回、藏五個民族的共和。但是,中國境內有50多個民族,五色旗的象征顯然是不妥的。當時,孫中山先生就曾提出異議,主張用興中會曾用過的青天白日旗為國旗。後尊重臨時參議院的決定,還是以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的命令,通令以五色旗為中華民國的國旗。
1927年,蔣介石發動“四一二”反革命政變,竊取了大革命的勝利果實,建立了大地主、大資產階級的獨裁統治。開始時,仍以五色旗為國旗,但後來在1931年的《中華民國訓政時期約法》中,又規定:將“中華民國國旗定為紅地左上角青天白日”。蔣介石這個舉動,自有他的目的。
這種青天白日旗,早在1894年孫中山先生創辦興中會時,就已由革命誌士陸皓東設計出來了。白日象征著光明,12道光芒代表12個時辰,光芒尖鋒象征著革命銳進。1905年,興中會改組為同盟會,根據孫中山先生的意見,又加上象征革命的紅色為青天白日的底色。
蔣介石掌握了中華民國的領導權後,采用這麵旗幟作為國旗,是想把自己打扮成孫中山先生的忠實信徒,借此來確保自己的統治地位。但實際上,這麵旗幟再也沒有它的設計者所賦予它的自由、平等的涵義了。由於蔣介石大搞白色恐怖,大肆屠殺革命誌士,有人諷刺說,國民黨打的是“青天白日滿地紅”的旗幟,實行的卻是“昏天暗地遍地黑”的統治。
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革命誌士並沒有被蔣介石的屠殺所嚇倒,1927年,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八一”南昌起義,打響了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第一槍。當時,共產黨領導的革命軍隊,還沒有自己的軍旗,仍沿用國民革命軍的旗幟。
黨的“八七”會議,確定了實行土地革命和武裝推翻國民黨反動統治的總方針,並決定在革命基礎比較好的湘、鄂、贛等省舉行起義。9月初,為了起義時能打出工農革命軍的旗幟,何長工、李立三、楊明義等人根據前委的指示,在江西修水設計了工農革命軍第一軍第一師的軍旗。旗底為紅色,象征革命;旗中央有五顆星,代表中國共產黨;五星內繪有鐮刀斧頭的圖案,代表工人階級和農民階級;在旗麵左側與旗和旗杆相連的一條白布上,寫著“工農革命軍第一軍第一師”的字樣。這麵旗幟的整個涵義是:工農革命軍第一軍第一師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工農革命武裝。
1927年9月9日,在這麵軍旗的指引下,爆發了著名的秋收起義。這以後,經過了22年的艱苦奮鬥,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武裝力量,終於在1949年4月,以摧枯拉朽之勢,一舉占領了國民黨反動政府的巢穴——南京,掛在偽總統府上的“青天白日滿地紅”的旗幟落到了地上。
與此同時,中國共產黨和全國人民開始描繪一個象征新中國主權和尊嚴的重要標誌——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
2征集啟事與2992幅圖案
南京是我國著名的四大古都之一,蔣介石發動“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後,便把南京定為“國都”。坐落在南京國府路(今改名為長江路)的蔣介石偽總統府曾是國民黨反動統治的象征。1949年4月24日淩晨2時,中國人民解放軍35軍104師312團2營的戰士們衝進這座平日令人生畏的偽總統府的大門時,曾盤踞在這裏的上至偽總統、下至普通衛兵都已倉皇逃之一空。大院內一片狼藉,到處是紙屑、灰燼,辦公桌上的台曆隻翻到4月22日這一頁。戰士們懷著無比興奮的心情,迅速爬上樓頂,門樓上那麵國民黨的國旗被降下來了,一麵鮮豔的紅旗徐徐升起。紅旗在晨風中招展,它在向全世界宣告:一個統治神州大地22年的反動政權已經被摧毀,人民當家做主的日子已經到來了。
成立新中國的條件已經基本具備,籌建新中國的各項工作在緊張而有序的進行之中。全黨、全國人民不約而同地在想著同一件事情:用一麵什麼樣的旗幟來作為人民共和國的象征呢?
這一年的6月15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籌備會在北平(現在的北京)召開了。6月18日,周恩來同誌主持籌備會常委會第一次會議,決定在常委會下設6個小組,並指定由第六小組負責研究並提出國旗、國徽、國歌等方案。這個組由我國著名的教育家、中國民主促進會負責人馬敘倫擔任組長,北平市軍管會主任葉劍英擔任副組長,後來又增加了著名作家沈雁冰擔任副組長。
7月4日,第六小組在中南海勤政殿召開了第一次會議,決定以新政協的名義向全國公開發布啟事,征集國旗的設計方案。
那天晚上,忙碌了一天的周恩來回到住所已是淩晨3點了,他看見辦公桌上放著一份等他簽發的、關於國旗圖案設計征集啟事的清樣,顧不上休息,立即坐下審閱起來。這個200餘字的啟事,經過反複思考改動14處之多,由此可見他對這件事有多麼重視。
7月15日至26日,《人民日報》、《北平解放報》、《新民報》、《光明日報》、《天津日報》等各大報紙連續8天都刊登了征集啟事。啟事提出了製作國旗的原則和注意事項,並規定8月20日為截止日期。祖國內地的一些報紙及海外華僑報紙也都紛紛作了轉載。
啟事一經發出,舉國上下頓時湧起熱浪,短短一個多月的時間,就收到了設計圖案2992幅。投稿人中有高級幹部、將軍、著名藝術家、學者,也有普通的工人、農民、戰士、學生,甚至小學生。我們的總司令朱德和大文豪郭沫若、著名詩人艾青都親自設計了國旗圖案。投稿人遍及全國各省市。一些未解放地區的愛國人士也通過新華社香港分社或當地的郵局,寄來了稿件。其中有一封用掛號信寄來的稿件,信封上貼著國民黨法幣20萬元的郵票。從這枚郵票上可以看出蔣管區貨幣貶值的嚴重情況,也能感受到投稿人對新中國一片赤誠的向往。
在世界各地,千千萬萬僑居異國的炎黃子孫和港澳同胞,也紛紛把他們對祖國新生的無限喜悅和對祖國未來的美好憧憬融人了彩筆,精心繪製出一幅幅國旗圖案,飄洋過海,寄到北平。
一位華僑在來信中寫道:“雖然我的稿件可能不會被采用,但我還是很高興,還是感到做了一件有曆史意義的工作。因為新中國的成立使我們這些海外孤兒有了信心,有了希望。”
民心所向,眾望所歸。2992幅應征國旗圖案,體現著全國人民對新中國即將誕生的喜悅與擁護。在全國人民對國旗的巨大熱情中,世界也看到,一個飽經苦難的民族,正在張開雙臂迎接光明。
3五星紅旗一舉中選
這麼多的稿件,可把工作人員忙壞了。在一個多月的時間裏,他們日以繼夜,把來稿一一登記造冊,又進行了分類整理。
盛夏8月,北京飯店413房間裏好熱鬧呀!第六小組和國旗初評委員會成員對這2992幅圖案進行了認真的審閱和反複的研究。他們將稿件分為四類,並提出了初步意見,從中選出了38幅圖案,準備提交政協第一屆全體會議討論。為了避免評選時帶有偏見,根據周恩來同誌的意見,每幅圖案都編上號,並附上解釋詞,但隱去作者姓名,編印成一冊《國旗圖案參考資料》。
又經過多次磋商,第六小組成員們的注意力逐漸集中到第11號和第17號圖案上了。這兩幅圖案都有一顆大五角星,第11號圖案旗麵上有三分之一的顏色是白色,第17號圖案為紅地,上麵繪有一條黃線,代表黃河。
9月23日,政協第一屆全體會議分11個小組討論國旗、國徽、國歌等方案,大家都比較傾向第17號方案。就在這時,有人提出了反對意見。當時南方一些地方還沒有解放,反對者說,紅地國旗是代表國家和革命,中間這一條杠,是否就意味著南北分家?
毛澤東原本也是同意第17號方案的,但他覺得這個意見很有道理。他說:“我知道,反對這個方案的,在大會上恐怕隻占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以四分之三或三分之二的讚成票通過是沒有問題的。但是這樣不夠圓滿,我們一定要選一幅讓全體同誌一致通過的才好。”
於是,代表們對38幅國旗圖案重新逐件進行品閱。
這是一幅幾乎已被淘汰的國旗圖案,它的編號是32。但文學家、也是國歌的詞作者田漢幾次從這幅圖案前走過,又幾次戀戀不舍地轉身回去端詳。
這是一麵紅旗,旗麵左上方綴有五顆五角星,一顆較大,四顆較小,小星環拱在大星右側,每顆小星都有一個尖角正對著大五角星的中心點;在大五角星的中央,還繪有鐮刀斧頭的圖案。
也許是心靈感應,田漢總覺得這幅圖案十分親切。他心目中的國旗就應該是這樣的。他舉起了這張薄薄的紙片,大聲地對毛澤東說:“這是一幅很理想的畫麵,如果不要上麵的鐮刀斧頭,效果可能會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