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人人都愛高爾夫(1 / 2)

人人都愛高爾夫

新奢會

作者:張偉 蒲琳

打高爾夫球,作為一種高質量生活的象征,在中國已流行多年。如今,作為一種時尚生活,高爾夫正逐漸滲透到國內眾多明星的生活中。

今年10月18日至21日,彙聚全球著名高爾夫職業選手和文體娛樂明星的亞太區頂級職業明星配對賽,將在海口觀瀾湖黑石球場上演。

據悉,姚明將擔任本屆賽事公益大使。屆時,不僅羅納爾多、亨得利、李寧等一批重量級體壇巨星將齊聚一堂,馮小剛、王誌文、陳道明、黎明、任達華、李玟、楊采妮、陳妍希等也已確定出席盛會。

從王室貴族到政治家,從大富商到體壇明星,都對這項充分享受陽光、綠草的高爾夫生活醉心不已。

“貴族”標簽

關於高爾夫運動的起源,流傳最廣的說法是:古代一位蘇格蘭牧人在放牧時,偶然用放牧的棍子將一顆圓石擊入野兔的洞中,由此得到啟發而發明了後來稱為高爾夫球的運動。

率先開展高爾夫球運動的是蘇格蘭北海岸的士兵,後來傳入英格蘭,19世紀傳到美洲、澳洲及南非,20世紀傳到亞洲。1982年新德裏第九屆亞運會,高爾夫首次成為正式比賽項目。

一般高爾夫球場占地約50公頃左右,所以場地一般設在風景優美地區和公園的草地上。球場形狀和大小無統一標準,掘有9至18個洞穴,各個洞穴為首尾相接的球道,長度在200至500米。

直到現在,高爾夫球運動仍然是“貴族運動”的代名詞,原因在於它所使用的裝備、耗材價格驚人,而且場地要求較高。

導演馮小剛就曾公開表示,高爾夫是一項高高在上的運動,是少數人的運動,是成功人士給自己的獎勵,“我大概一年打100多場球,平均一場球花費2000塊錢。冬天去南方打球,幾乎是打球花費20萬元,住店是10萬元,一共是30萬元。我們可以想一下,一千多畝地裏,有那麼多服務的人,卻隻能容納幾十個人在上麵打球,所以不可能成為大眾的,我看不到這樣的可能性。”

然而,在更多人眼中,高爾夫既是一種運動,更是一種生活方式,可以伴隨一生,不分童叟。早前,胡潤就曾在富豪生活方式的調查中表示,旅遊、遊泳和高爾夫已成為中國富豪們最為青睞的三種休閑方式。

和許多運動相比,高爾夫的視野大多了。逃離開水泥森林的困擾,寄情於山水之間,融於自然,親近草木,揮杆於綠意綿延的球場,享受陽光、綠草和氧氣。同時,在貴族運動逐漸貧民化的今天,高爾夫的規則和禮儀使高球愛好者注重品位,講究誠信,在鍛煉身體的同時,還能陶冶情操。

備受英國民眾喜愛的威廉王子,從小就和其他王室成員一樣,開始接受高爾夫文化的熏陶。

1991年,9歲的威廉在打高爾夫時被球杆擊中頭部,直到現在,威廉的額頭還留有一條細細的傷疤。據說,當時小威廉決定以後不再打高爾夫了,但現在看來,他根本無法將高爾夫拋到腦後。

上大學時,盡管有很多事情要做,但威廉很開心地告訴媒體,自己有一套自我放鬆的辦法,其中的“絕招”之一就是打高爾夫球。

另一方麵,“門當戶對”的觀念在社交範疇中永遠是成立的,人們總是期望在同質人群中尋找到快樂和新的力量。所以,在我們生活的城市裏,小小的高爾夫球,會員製高爾夫球會,像一個磁核,聚集了一個圈子,一個階層。在那裏,持有共同語言、懷揣相同想法的人,彼此間交流的成本很低,得到的收益卻可能很大。而它所帶來的交流的樂趣,凡是圈子裏的人都樂此不疲。

有“世界第一CEO”之稱的GE前CEO韋爾奇就曾感慨:“我一生中最持久的友誼都是在高爾夫球場上建立起來的。”

球場亦是生意場

不僅如此,高爾夫球壇上還流傳著這樣一段佳話:上過《福布斯》雜誌封麵的首位大陸企業家馬雲,從未上過高爾夫球場,但馬雲第一次上場揮了揮球杆,10億美元就滾入了阿裏巴巴的口袋,從此,馬雲與高爾夫運動結下不解之緣。

從曆史淵源和國際慣例看,高爾夫和商務活動的聯姻可謂是“天作之合”。據數據顯示:世界上七成的大宗生意是在高爾夫球場談成的,全球商界領袖90%以上的休閑活動是以高爾夫及網球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