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人人都愛高爾夫(2 / 2)

在歐美,高爾夫與商界的微妙關係已經持續了一個世紀之久。《紐約時報》曾特邀著名的薪酬專家對打高爾夫的失誤同公司業績的相關性進行研究,結果發現:三年內,為股東帶來最大總體回報的公司,恰恰是由打高爾夫失誤最少的CEO所領導的。

亞洲首富李嘉誠就曾在高爾夫球場上發出過這樣的感慨:“做生意一定要同打球一樣,若第一杆打得不好的話,在打第二杆時,心更要保持鎮定及有計劃,這並不是表示這個洞會輸的。就好像做人及做生意一樣,有高有低,身處逆境時,你先要鎮定考慮如何應付。”

在中國,一項統計表明,中國內地各省市的GDP和實際利用外資的情況與該地區高爾夫球的洞數有驚人的相關度。中國經濟最發達的珠三角、長三角、環渤海地區,也正是中國高爾夫球場最密集的地方。現在大家都認同,高爾夫球場是最好的商業平台,在揮杆談笑間,談判就達成了。看似無意中談成一筆大生意,眾多商界人士夢寐以求的境界莫過於此。

這就是高爾夫的魅力,球場亦是生意場。在辦公室裏談高爾夫,在高爾夫球場談生意,已經成為當今社會的商務時尚。

與奧運牽手

近些年,高球自身的發展可謂是蒸蒸日上,尤其是在進入新世紀以來,當老虎伍茲、米克爾森、埃爾斯、索倫斯坦、奧查婭等一批巨星的名字開始出現在世界各個角落的時候,高爾夫這項運動也逐漸被推向了一個新的高度,不光是在發達國家,一些發展中國家甚至都迎來了本國高爾夫運動發展的繁榮時代。

在這樣的大背景下,所有R&A(皇家古典高爾夫俱樂部)、美國高協、英國高協、美國PGA等等這些名流協會中的高爾夫的大佬們都會放下自己高貴的身價,開始認真思考高球該如何躋身奧運會的問題。

不僅是許多國際奧委會的委員,就連奧委會羅格主席本人也在各種場合公開表示大力支持高爾夫比賽重返奧運會。“高爾夫重返奧運會大家庭,一定能給奧運會和這項運動本身帶來更多附加值的東西。”羅格曾經這樣為這個新增的項目定位。

2009年10月9日,經過一眾明星們的表述及國際奧委會投票,最終通過了高爾夫成為2016年巴西裏約熱內盧奧運會、2020年奧運會的正式比賽項目。

在高球重返奧運會大家庭那一刻,包括老虎伍茲在內的高球巨星都欣喜異常,表達了對奧運會的熱忱向往,伍茲說道:“高爾夫進入奧運,我一定會參加,來自全世界的高爾夫球球手都會為代表自己的國家征戰而自豪。”

2016年,中國的兩麵高爾夫大旗——梁文衝和張連偉已經分別是38歲和51歲的老將,如果出現在奧運賽場,應該更多的是為世界帶來些關於中國的高爾夫信息。

時光飛馳百年後,高爾夫終於回到了奧運的懷抱,等到了重返奧運的日子。當年,高爾夫是在1908年的倫敦奧運會上選擇了離開,如今當奧運會第三次來到倫敦時,這將是高爾夫最後一次缺席奧運會。告別始於倫敦,結束止於倫敦,這大概是對高爾夫球迷最好的安慰。

對於入奧所帶來的高爾夫運動發展的利好,中國球迷也應該會更加期待,從1984年誕生中國第一座球場,到現在全國有約500家球場,就可以看出高爾夫在中國飛躍式發展。盡管在1994年中國才有第一個巡回賽,當時一站比賽才幾萬元獎金,現在的中巡賽獎金已經上百萬。

很多人認為高爾夫是一項高消費的運動,因為土地資源導致它的成本比較高。高球入奧後,無論是大眾的心理還是體育政府部門,都意識到該如何去推廣這項運動。

從市場的角度來看,許多高爾夫球場的周圍正在加快建設與之相配套的星級賓館、餐飲飯店、以及大型的購物中心,球場就像一個度假勝地,使每一個來打球的家庭和個人都有賓至如歸的感覺。

隨著社會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未來的高球運動必將受到更多階層的喜愛,成為更多人的“新奢”休閑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