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後記

時光過得真快,江曉天先生離開我們已經快一周年了。江曉天先生的逝世,使中國出版界失去了一位傑出的編輯家,文學界失去了一位優秀的評論家,文藝界失去了一位德高望眾的組織者和領導者。

曉天巧歲從軍,曾浴血奮戰於我們山東周村、濰縣戰役的前線、曾在硝煙尚未消盡的濟南創辦全國解放前夕第一張麵向新區城市青年的報紙《青年文化》報,曾於建國之初的1951年參與創建日後產生巨大影響的中國青年出版社,曾積極推動,有力玉成足以代表一個時代文學最高成就,至今仍可借鑒的《紅旗譜》、《紅岩》、《紅日》、《創業史》、《李自成》、《風雷》、《草原烽火》、《烈火金剛》等文學名著或優秀文學作品出版,曾功當罪罰遭受極左政治殘酷打擊,但臨難不苟,從容應對,度盡劫波,迎接未來,表現了真正共產黨人和優秀知識分子高潔的人品和堅強的性格;曾在新時期曙光初露之時,在時代感召和先驅帶領之下與一批有誌有為的文學理論工作者共同推進文學領域的思想解放運動。曾參與日後成為中國當代文學出版重鎮之作家出版社的創建,並以兩年單路藍縷的第一任總編輯工作,為其健康發展成功奠基,以至會有今之總編輯為奠基總編輯作序出書隆重紀念的文壇佳話,曾以自己的道德、人品、學識、為人,以及民主、寬鬆的環境引導具有理論思維,藝術創造潛力的青年人走上文化學者、文藝評論家、作家、文學工作組織者的光榮人生道路並成就其最初的功業,曾是文壇交口稱譽的,不可多得的仁者、愛者、忠誠可靠的朋友,“京城名編”;曾保護了一批難能可貴的優秀文學創作,使之免遭滅頂之災,顯示了江曉天作為有見地有創見的文學理論批評家和倍盡職守的新時期文化官員的動人風采,曾是本書編者心儀的、待我們親如兄弟的溫厚長者和幾十年不曾有過理論衝突和利害糾葛的誌同道合者。

曉天逝世是文壇的重大損失。一年來,我們所感受的失友之苦,難以盡說。

然而,曉天永生!曉天功業長存!

時代巨變,文壇巨變,文學巨變,人心巨變,當此時刻,我們倍感像曉天這樣的——也確乎有一批曉天這樣的——處變不驚、辛苦悠唯、任勞任怨、公允持正、防左反右、團結文壇絕大多數、保護藝術生產力,和時代一同前進的勇者與智者之不可或缺。這類有大德性、大才幹的人物,社會永遠不嫌其多,隻怕其少。

江曉天先生從青年時代起就義無反顧地投身於祖國的解放事業,在不息的奮鬥中走完一生。他有幸在82歲高齡,目睹祖國的初步繁榮昌盛,現代化事業蒸蒸日上。他可以眼目了。先生辭世後,舊友新知發表了許多文章追念他,從不同側麵記述和讚美了他一生的道德文章。死者已矣,最好的紀念,是記住他的功德,傳承他的精神和人品。我們受家屬的委托,將這些緬懷文章收集成書,作為對江曉天先生的追懷,用以安妥曉天的在天之靈。

緬懷曉天,同時也是對他那個時期的一群時代精英表示敬意!

我們將與曉天相隨相伴50餘年的老伴李茹先生的泣血之作《魂斷重陽》放在諸文的前麵,作為本書的開篇。第一輯所收的,是先後與老江一道工作過的同事和朋友的文章;第二輯所收的,是文壇老朋友們、主要是文學批評家們寫的文章。第三輯所收的,是與老江友誼深厚的作家們的文章;第四輯所收的,是與老江有過患難之交的作家(如姚雪垠、陳登科等)的後人寫的文章。附錄中,選錄了江曉天和一些作家的文學書簡,以及《江曉天生平大事年表》。

在集稿過程中,得到了江曉天先生的許多生前友好、作家、評論家朋友們的大力支持,得到了作家出版社羅靜文同誌、中國青年報社羅旭輝等同誌的幫助,本書編者和曉天先生的家屬,在此向本書所有作者和協助成書的有關同誌一並表示由衷的感謝。

序言由何建明先生應編者之邀而作。

編者

2009年8月